“我也同樣清楚,一旦越過那條界線,我就不再晚了,我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一個不知什么樣的人。這種可怕的變化使我擔戰(zhàn)心驚,所以我一直在強烈的失落感中拼命尋求愛情。這種愛情,應該讓我能繼續(xù)生活在往昔與今日一致的愛情憧憬、愛情理想之中,因為我不愿意把我的生活從中間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終貫穿如一。個人歷史除了它本身的發(fā)生之外,也還告示什么嗎?盡管我抱著懷疑,但我仍然殘留著一絲非理性的迷信,例如堅信落在我身上的一切事件總有它的含義,它表明某個東西;還有生活通過它本身的歷史,在向我們說話,給我們漸次揭示某個秘密,它就像一幅字謎畫讓你去猜,我們所經歷過的各種歷史同時組成一部生活的神話,而這一部神話中就藏著解開奧秘和真理的鑰匙。這是幻覺嗎?可是甚至是真實可信的,但我無法抑制想要持續(xù)不斷地解開我自己生活之謎的愿望?!?:摘自本書::::::::作者介紹:米蘭·昆德拉(1929~ )捷克小說家,生于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于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yōu)勢,因為身處小國,“要么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么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并從事過電影教學??傊盟约旱脑捳f,“我曾在藝術領域里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后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chuàng)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后,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后,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chuàng)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罄。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lián)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于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移居法國后,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并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