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鴻雋(1886-1961),字叔永,1886年生于四川省墊江縣。1913年,他考進了美國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主修化學和物理學專業(yè)。1914年夏,他與同學趙元任、胡明復、周仁等聯(lián)合發(fā)起成立科學社,集資創(chuàng)辦《科學》月刊。次年,中國科學社正式成立,他被推舉為董事會董事長和中國科學社社長。該社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犊茖W》月刊也于同年正式問世,這是我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志。他在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簡稱“中基會”)任職期間,充分發(fā)揮該會職能,為中國科教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綜觀任鴻雋的一生,可以說他是中國科學傳播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是探索中國科學體制化的開路先鋒,是現代科學在中國“從無到有”那個時代的拓荒者??茖W,是任鴻雋一生生命的中心點。他的思想和著述,仍然是今天的我們觀照科學、思考科學的起點。比如時下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而任鴻雋早在1914年留學期間就曾發(fā)起“科學救國”運動;比如時下倡導“科學精神”,任鴻雋早在1916年就發(fā)表過《科學精神論》的文章,1939年撰文指出要通過科學教育來“普及科學精神、方法與知識”;再比如時下非常關注STS(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研究,而在任鴻雋的著述目錄中,長長地排列著《科學與工業(yè)》、《科學與教育》、《科學之應用》、《科學與社會》等“先問其道”的文字……在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們推進科學、弘揚科學文化,任鴻雋先生闖出的路都對我們會有重要的啟示。本書圍繞“科學救國”這一主題選材,包括論文、評論、講演詞、會議報告、序跋、譯文、信函等,凡80萬言,100余篇文章。全書分為5個部分:“追問‘科學之為物’”是其早期(1914年至1918年)對于科學概念和意義的思考、“播撒‘科學種子’”是其1918年至1926年左右倡導科學研究的文章、“運籌‘因材而篤’”主要是其在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任職期間對于科學政策的思考和探索、“癡情說‘國策’”主要是其倡導把科學作為國策的建言、“漫述‘前塵’”則是其對本人生平和工作的回憶和總結的文字。這些文章既反映了任鴻雋的一生軌跡,也折射了我國現代科學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在閱讀中,該“文存”使大家重新回到了那個中國現代科學“刀耕火種”的年代,感受到了那一絲絲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和暗夜中燭光的溫情。任鴻雋的主要貢獻和著述是在20世紀前半葉完成的,他去世也有40多年了。他的文集雖然“遲到”了半個世紀,但“拓荒者”撒下的“科學種子”必將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