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和記號
程序編碼約定
縮寫
第1章 緒論
1.1 智能卡簡史
1.2 應用領域
1.2.1 存儲卡
1.2.2 微處理器卡
1.2.3 非接觸卡
1.3 標準化
1.3.1 什么是標準
1.3.2 ISO是什么
1.3.3 ISO標準是如何制訂的
1.3.4 和IEC與CEN的合作
1.3.5 智能卡的國際標準
第2章卡的類型
2.1 凸碼卡
2.2 磁卡
2.3 智能卡
2.3.1 存儲卡
2.3.2 微處理器卡
2.3.3 非接觸智能卡
2.4 光存儲卡
第3章 物理和電氣性能
3.1 物理特性
3.1.1 卡的格式
3.1.2 卡的部件和安全標記
3.2 卡體
3.2.1 智能卡的材料
3.2.2 芯片模塊
3.3 電氣特性
3.3.1 連接
3.3.2 電源電壓
3.3.3 電源電流
3.3.4 外部時鐘
3.3.5 數(shù)據(jù)傳輸
3.3.6 激活和去激活序列
3.4 智能卡的微控制器
3.4.1 處理器類型
3.4.2 存儲器類型
3.4.3 補充硬件
3.5 接觸卡
3.6 非接觸卡
3.6.1 緊耦合卡ISO/IEC 10536
3.6.2 遠耦合卡
3.6.3 近耦合卡ISO/IEC 14443
3.6.4 免手持集成電路卡ISO/IEC 15693
第4章 信息技術基礎
4.1 數(shù)據(jù)結構
4.2 SDL記號
4.3 狀態(tài)機
4.3.1 狀態(tài)機理論基礎
4.3.2 實際應用
4.4 差錯檢測和校正碼
4.4.1 XOR校驗和
4.4.2 CRC校驗和
4.4.3 差錯校正
4.5 數(shù)據(jù)壓縮
4.6 密碼學
4.6.1 對稱加密算法
4.6.2 非對稱加密算法
4.6.3 填補
4.6.4 報文鑒別碼和加密代碼和
4.7 密鑰管理
4.7.1 導出密鑰
4.7.2 密鑰多樣化
4.7.3 密鑰版本
4.7.4 動態(tài)密鑰
4.7.5 密鑰參數(shù)
4.7.6 密鑰管理舉例
4.8 散列函數(shù)
4.9 隨機數(shù)
4.9.1 產生隨機數(shù)
4.9.2 測試隨機數(shù)
4.10 鑒別
4.10.1 對稱單方鑒別
4.10.2 對稱相互鑒別
4.10.3 非對稱靜態(tài)鑒別
4.10.4 動態(tài)非對稱鑒別
4.11 數(shù)字簽名
4.12 證書
第5章 智能卡的操作系統(tǒng)
5.1 智能卡操作系統(tǒng)的發(fā)展
5.2 基本原理
5.3 設計和實現(xiàn)原則
5.4 程序代碼結構
5.5 存儲器的構成
5.6 智能卡文件
5.6.1 文件類型
5.6.2 文件名
5.6.3 文件選擇
5.6.4 EF的結構
5.6.5 文件訪問條件
5.6.6 文件屬性
5.7 文件管理
5.8 進程控制
5.9 原子進程
5.10 能下載程序代碼的智能卡操作系統(tǒng)
5.10.1 可執(zhí)行本機代碼
5.10.2 Java卡
5.11 Small-OS智能卡操作系統(tǒng)
第6章 智能卡數(shù)據(jù)傳輸
6.1 物理傳輸層
6.2 復位應答
6.3 協(xié)議類型選擇
6.4 數(shù)據(jù)傳輸協(xié)議
6.4.1 同步數(shù)據(jù)傳輸
6.4.2 T=0傳輸協(xié)議
6.4.3 T=1傳輸協(xié)議
6.4.4 T=14傳輸協(xié)議(德國)
6.4.5 異步傳輸協(xié)議的比較
6.5 報文結構——APDU
6.5.1 命令APDU的結構
6.5.2 應答APDU的結構
6.6 安全數(shù)據(jù)傳輸
6.6.1 鑒別模式過程
6.6.2 組合模式過程
6.6.3 發(fā)送序列計數(shù)器
6.7 邏輯通道
第7章 命令集
7.1 文件選擇命令
7.2 讀和寫命令
7.3 搜索命令
7.4 文件操作命令
7.5 識別命令
7.6 鑒別命令
7.7 加密算法命令
7.8 文件管理命令
7.9 數(shù)據(jù)庫命令:SCQL
7.10 電子錢包命令
7.11 貸記卡和借記卡命令
7.12 操作系統(tǒng)的完工命令
7.13 硬件測試命令
7.14 應用專用命令
7.15 傳輸協(xié)議命令
第8章 安全技術
8.1 用戶識別
8.1.1 測試——秘密號碼
8.1.2 生物測定法
8.2 智能卡的安全性
8.2.1 對于攻擊和攻擊者的分類
8.2.2 開發(fā)階段的攻防機制
8.2.3 生產階段的攻防機制
8.2.4 使用中的卡的攻防機制
第9章 質量保證和測試
9.1 卡體測試
9.2 微控制器硬件測試
9.3 軟件的評估與測試
9.3.1 評估
9.3.2 軟件測試方法
9.3.3 操作系統(tǒng)和應用的動態(tài)測試
第10章 智能卡的生命周期
10.1 智能卡生命周期的五個階段
10.2 生命周期第1階段詳述
10.2.1 產生操作系統(tǒng)和生產芯片
10.2.2 生產沒有集成線圈的卡體
10.2.3 生產具有集成線圈的卡體
10.2.4 組合卡體與芯片
10.3 生命周期第2階段詳述
10.4 生命周期第3階段詳述
10.5 生命周期第4階段詳述
10.6 生命周期第5階段詳述
第11章 智能卡終端
11.1 機械特性
11.2 電氣特性
11.3 安全技術
11.4 終端和PC/SC的鏈接
第12章 支付系統(tǒng)中的智能卡
12.1 用卡的支付交易
12.1.1 智能卡的電子支付系統(tǒng)
12.1.2 電子錢幣
12.1.3 基本系統(tǒng)結構的選項
12.2 預付款存儲卡
12.3 電子錢包
12.3.1 CEN EN 1546標準
12.3.2 Mondex系統(tǒng)
12.4 歐陸(Eurocheque)系統(tǒng)在德國
12.5 有芯片的信用卡
第13章 應用范例
13.1 德國的公用電話
13.2 空中旅行的非接觸存儲卡
13.3 健康保險卡
13.4 電子收費系統(tǒng)
13.5 GSM網絡
13.6 數(shù)字簽名
第14章 應用設計
14.1 一般注意事項和特性數(shù)據(jù)
14.1.1 微控制器
14.1.2 應用
14.1.3 系統(tǒng)考慮
14.2 估算處理時間的公式
14.3 典型智能卡命令的處理時間
14.4 典型的命令執(zhí)行時間
14.5 應用開發(fā)工具
14.6 智能卡項目的進行
14.7 智能卡應用設計舉例
14.7.1 電子游戲用電子錢包系統(tǒng)
14.7.2 訪問控制系統(tǒng)
14.7.3 測試——終端的真實性
第15章 附錄
15.1 術語表
15.2 文獻
15.3 注釋評論的標準目錄
15.4 關于RID的注冊管理機構
15.5 活動記錄
15.6 WWW地址
15.7 特征值和表
15.7.1 ATR時間間隔
15.7.2 ATR數(shù)據(jù)元變換表
15.7.3 確定數(shù)據(jù)傳輸率
15.7.4 采樣時間
15.7.5 最重要的智能卡命令
15.7.6 使用的指令字節(jié)一覽表
15.7.7 智能卡命令編碼
15.7.8 智能卡回送代碼
15.7.9 存儲智能卡可選用的芯片
15.7.10 智能卡可選用的微控制器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