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繩,原姓項,祖籍浙江錢塘。1918年1月11日生于江蘇蘇州。1934-193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肆業(yè)。1935后下半年起在上海一面自學,一面寫作,同時參加中共黨組織領導的文化工作,并投身于愛國救亡運動。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到武漢。193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后幾年中,先后在武漢、襄攀、重慶、香港工作,主編和編輯多種報刊,并在這些地方參與黨在文化方面的領導機構的工作。1942年又到重慶,在黨的機關報新華日報社工作,直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1946年至1948年,先后在上海、香港工作。1948年10月離開香港,輾轉進入河北省平山縣解放區(qū),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1949年參加第一屆人民政協(xié),為社會科學界代表團成員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政務院出版總署、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紅旗雜志社等機構工作?!拔幕蟾锩敝性馐芷群?,被撤銷一切職務,停止工作。1973年后漸漸恢復工作。1982年起任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1985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他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胡繩從青年時代起就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和哲學、歷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及寫作。他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各時期,除了某些特殊的年份外,在報紙、刊物上發(fā)表了大量的論文和其他文章,還發(fā)表了一些在哲學和歷史學方面的著作。他的著述在知識青年中,在學術界、文化界中,在社會上起了很廣泛的影響,是文化普及、學術研究和思想教育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