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建立網絡互聯(lián)模型
第1章 建立網絡互聯(lián)模型的關鍵組件 5
1.1 確定建立網絡互聯(lián)模型的關鍵組件 6
1.2 訪問服務器 6
1.3 建立局域網(LAN)模型 9
1.3.1 采用集線器與MAU建立LAN的模型 9
1.3.2 采用交換機建立LAN的模型 10
1.3.3 采用路由發(fā)起源或主干路由器仿真LAN 10
1.3.4 利用以太網反接電纜建立LAN模型 11
1.4 廣域網連接方法的仿真 12
1.4.1 采用特定反接電纜連接含內置或外置CSU/DSU的路由器實現(xiàn)WAN的建?!?2
1.4.2 采用V.35 DTE-DCE電纜建立WAN的模型 13
1.4.3 采用HDLC和CSU/DSU上的環(huán)路插頭來仿真WAN 16
1.4.4 將一臺Cisco路由器作為幀中繼或X.25交換機來建立WAN的模型 17
1.5 實驗室中路由器,Cisco IOS軟件以及內存的要求 18
1.6 測試主機與數據仿真 19
1.7 建立網絡互聯(lián)模型框架 關鍵組件的配置 20
1.7.1 獲取特權訪問:16位的引導寄存器 20
1.7.2 Cisco IOS軟件的升級 36
1.7.3 訪問服務器的設置與使用 41
1.7.4 幀中繼交換機的配置 44
1.7.5 配置路由發(fā)起源或主干路由器 51
1.7.6 配置模擬遠程訪問 52
1.7.7 設置Microsoft Windows 95/98 網絡 61
1.8 第1章實驗指南: 簡介 63
1.9 實驗1:密碼恢復-第1部分 63
1.9.1 實驗說明 63
1.9.2 實驗內容 63
1.9.3 實驗目的 64
1.9.4 所需設備 64
1.9.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64
1.10 實驗1:密碼恢復-第2部分 64
1.10.1 實驗步驟 64
1.11 實驗2:Catalyst 5500交換機的密碼恢復 第1部分 68
1.11.1 實驗說明 68
1.11.2 實驗內容 68
1.11.3 實驗目的 68
1.11.4 所需設備 68
1.11.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68
1.12 實驗2:Catalyst 5500交換機的密碼恢復 第2部分 69
1.12.1 實驗步驟 69
1.13 實驗3:升級IOS以及從TFTP服務器恢復配置 第1部分 69
1.13.1 實驗說明 69
1.13.2 實驗內容 70
1.13.3 實驗目的 70
1.13.4 所需設備 70
1.13.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70
1.14 實驗3:升級IOS以及從TFTP服務器恢復配置 第2部分 71
1.14.1 實驗步驟 71
1.15 實驗4:訪問服務器的配置 第1部分 74
1.15.1 實驗說明 74
1.15.2 實驗內容 74
1.15.3 實驗目的 74
1.15.4 所需設備 75
1.15.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75
1.16 實驗4:訪問服務器的配置 第2部分 75
1.16.1 實驗步驟 75
1.17 實驗5:幀中繼交換機的配置 第1部分 77
1.17.1 實驗說明 77
1.17.2 實驗內容 78
1.17.3 實驗目的 78
1.17.4 所需設備 78
1.17.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78
1.18 實驗5:幀中繼交換機的配置 第2部分 79
1.18.1 實驗步驟 79
1.19 實驗6:遠程訪問實驗室的配置 第1部分 81
1.19.1 實驗說明 81
1.19.2 實驗內容 82
1.19.3 實驗目的 82
1.19.4 所需設備 82
1.19.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82
1.20 實驗6:遠程訪問實驗室的配置 第2部分 83
1.20.1 實驗步驟 83
第2部分 LAN模型的建立
第2章 LAN協(xié)議:Catalyst以太網和令牌環(huán)交換機的配置 89
2.1 以太網:協(xié)議發(fā)展簡史 90
2.2 以太網技術概覽 92
2.2.1 以太網的工作原理 92
2.3 802.1d生成樹協(xié)議(STP) 96
2.3.1 生成樹(STP)工作原理 96
2.3.2 STP 定時器 100
2.4 以太網交換技術 101
2.4.1 廣播域與沖突域 102
2.4.2 虛擬局域網(VLAN) 103
2.4.3 VTP和中繼協(xié)議 105
2.4.4 Catalyst以太網交換機的設置 110
2.5 令牌環(huán):已有30年歷史,仍然在使用 149
2.6 令牌環(huán)技術概覽 150
2.6.1 令牌環(huán)的工作原理 150
2.7 令牌環(huán)交換技術 152
2.8 令牌環(huán)網橋中繼功能(TrBRF)與令牌環(huán)集中器中繼功能(TrCRF) 152
2.9 在Catalyst 3920上配置令牌環(huán)交換 155
2.9.1 交換機的配置界面 156
2.9.2 信息統(tǒng)計界面 157
2.9.3 下載/上傳界面 158
2.9.4 復位界面 158
2.9.5 在Catalyst 3920交換機上設置VLAN 158
2.10 更多練習:以太網/令牌環(huán)網實驗 165
2.11 實驗7:以太交換、VLAN中繼和生成樹根布局 第1部分 165
2.11.1 實驗說明 165
2.11.2 實驗內容 166
2.11.3 實驗目的 166
2.11.4 所需設備 168
2.11.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168
2.12 實驗7:以太交換、VLAN中繼和生成樹根布局 第2部分 168
2.12.1 實驗步驟 168
2.13 實驗8:用Catalyst 3920配置令牌環(huán)交換網絡 第1部分 180
2.13.1 實驗說明 180
2.13.2 實驗內容 180
2.13.3 實驗目的 180
2.13.4 所需設備 180
2.13.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181
2.14 實驗8:用Catalyst 3920配置令牌環(huán)交換網絡 第2部分 181
2.14.1 實驗步驟 181
第3部分 采用廣域網互連局域網
第3章 WAN協(xié)議與技術:高級數據鏈路控制(HDLC) 191
3.1 HDLC的兼容性和簡易性 192
3.1.1 HDLC的設置 194
3.1.2 HDLC的"Big show"和"Big D" 195
3.1.3 show interface serial_interface 命令 195
3.1.4 show controllers serial_interface 命令 196
3.1.5 debug serial interface 命令 196
3.2 實驗9:HDLC的配置 第1部分 201
3.2.1 實驗說明 201
3.2.2 實驗內容 201
3.2.3 實驗目的 201
3.2.4 所需設備 201
3.2.5 物理設計和實驗準備 201
3.3 實驗9:HDLC的配置 第2部分 202
3.3.1 實驗步驟 202
第4章 WAN協(xié)議與技術:點對點協(xié)議(PPP) 207
4.1 PPP的多種用途 209
4.1.1 在同步串行鏈路上配置PPP 209
4.1.2 在模擬撥號鏈路的異步端口上進行PPP配置 211
4.1.3 PPP數據壓縮的配置 229
4.1.4 配置多鏈路捆綁PPP 230
4.1.5 PPP的LAPB和LQM的配置 232
4.1.6 PPP和DDR的"Big show"和"Big D" 233
4.1.7 PPP回撥設置 235
4.2 實驗10:在異步撥號連接上配置PPP、PAP和數據壓縮 第1部分 235
4.2.1 實驗說明 235
4.2.2 實驗內容 235
4.2.3 實驗目的 236
4.2.4 所需設備 236
4.2.5 物理設計和實驗準備 236
4.3 實驗10:在異步撥號連接上配置PPP、PAP和數據壓縮 第2部分 237
4.3.1 實驗步驟 237
4.4 實驗11:同步鏈路上的PPP、CHAP和LQM 配置 第1部分 244
4.4.1 實驗說明 244
4.4.2 實驗內容 244
4.4.3 實驗目的 244
4.4.4 所需設備 245
4.4.5 物理設計和實驗準備 245
4.5 實驗11:同步鏈路上的PPP、CHAP和LQM配置 第2部分 245
4.5.1 實驗步驟 245
4.6 實驗12:同步鏈路的PPP模擬撥號備份 第1部分 250
4.6.1 實驗說明 250
4.6.2 實驗內容 250
4.6.3 實驗目的 251
4.6.4 所需設備 251
4.6.5 物理設計和實驗準備 251
4.7 實驗12:同步連接的PPP模擬撥號備份 第2部分 252
4.7.1 實驗步驟 252
第5章 WAN協(xié)議與技術:幀中繼 261
5.1 幀中繼的相關術語 261
5.2 幀中繼技術概覽 263
5.2.1 幀中繼LMI的操作 264
5.3 幀中繼的配置 266
5.3.1 實例:配置混合型幀中繼網絡 268
5.4 幀中繼的"Big show"和"Big D"命令 272
5.4.1 show frame-relay pvc 命令 273
5.4.2 show frame-relay lmi 命令 274
5.4.3 show frame-relay map 命令 275
5.4.4 debug frame-relay lmi 命令 276
5.5 其他幀中繼配置命令 277
5.6 幀中繼流量整形的設置 278
5.6.1 實例: 幀中繼流量整形的配置 280
5.7 實驗13:配置幀中繼網絡與控制幀中繼ARP 第1部分 282
5.7.1 實驗說明 282
5.7.2 實驗內容 282
5.7.3 實驗目的 282
5.7.4 所需設備 283
5.7.5 物理設計和實驗準備 283
5.8 實驗13:配置幀中繼網絡與控制幀中繼ARP 第2部分 285
5.8.1 實驗步驟 285
5.9 實驗14:幀中繼網絡、數據整形、OSPF及DLSw/LLC2配置 第1部分 291
5.9.1 實驗說明 291
5.9.2 實驗內容 292
5.9.3 實驗目的 292
5.9.4 所需設備 292
5.9.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292
5.10 實驗14:幀中繼網絡、數據整形、OSPF及 DLSw/LLC2的配置 第2部分 294
5.10.1 實驗步驟 294
第6章 WAN協(xié)議與技術:通過多協(xié)議傳輸語音 301
6.1 模擬電話技術簡介 302
6.1.1 電話呼叫的組件 302
6.1.2 電話信令 303
6.1.3 本地環(huán)路 305
6.1.4 語音交換機 305
6.1.5 中繼 306
6.1.6 中繼搶占信令的類型 308
6.1.7 中繼監(jiān)控 313
6.1.8 2線到4線轉換和回音 315
6.2 數字語音技術 315
6.2.1 模擬信號的數字化 316
6.2.2 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的轉換過程 316
6.2.3 數字語音插入 319
6.2.4 信道信令類型和幀格式 319
6.3 Cisco語音產品 321
6.3.1 Cisco 1750 321
6.3.2 Cisco 2600 321
6.3.3 Cisco 3600 321
6.3.4 Cisco MC3810 321
6.3.5 Cisco 7200 322
6.3.6 Cisco語音路由器的比較 322
6.4 實驗15:通過幀中繼、IP和ATM傳輸語音 322
6.4.1 實驗說明 322
6.4.2 實驗內容 322
6.4.3 實驗目的 323
6.4.4 所需設備 323
6.5 實驗15a:VoFR的配置 第1部分 323
6.5.1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323
6.5.2 語音端口的配置與驗證 324
6.6 實驗15a:VoFR的配置 第2部分 326
6.6.1 實驗步驟 326
6.7 實驗15b:VoIP的配置 第1部分 330
6.7.1 所需設備 330
6.7.2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331
6.8 實驗15b:VoIP的配置 第2部分 331
6.8.1 實驗步驟 331
6.9 實驗15c:VoATM的配置 第1部分 336
6.9.1 所需設備 336
6.9.2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337
6.10 實驗15c:VoATM的配置 第2部分 337
6.10.1 實驗步驟 337
6.11 實驗15d:可選實驗,私有專線自動振鈴(PLAR)連接 341
第7章 WAN協(xié)議與技術:綜合業(yè)務數字網(ISDN) 345
7.1 ISDN的發(fā)展、組成和結構 345
7.1.1 ISDN組件和參考點 346
7.1.2 ISDN分層 348
7.1.3 ISDN數據封裝格式 348
7.2 ISDN配置基礎 348
7.3 按需撥號路由(DDR)的配置 350
7.3.1 第1步:ISDN交換機類型和SPID信息的設置 351
7.3.2 第2步:指定用戶所期望的數據 352
7.3.3 第3步:撥號信息的設置 352
7.3.4 第4步:配置高級可選參數 358
7.4 ISDN調試的"Big show"和"Big D"命令 403
7.4.1 ISDN的"Big show" 403
7.4.2 ISDN的"Big D" 408
7.5 技巧和竅門 411
7.6 ISDN實驗 412
7.7 實驗16:配置ISDN上的PPP認證、回撥和多鏈路連接 412
7.7.1 實驗16的解決方案 413
7.7.2 實驗16解決方案的討論 418
7.8 實驗17:配置ISDN上OSPF按需電路 418
7.8.1 實驗17的解決方案 419
7.8.2 實驗17 解決方案的討論 425
7.9 總結 426
第8章 WAN協(xié)議與技術:異步傳輸模式(ATM) 429
8.1 ATM實驗學習所需的特定組件 431
8.2 RFC 2684的配置 434
8.2.1 PVC的配置 434
8.2.2 SVC的配置 438
8.3 RFC 2225(經典IP)的配置 443
8.3.1 PVC的配置 443
8.3.2 SVC的配置 445
8.4 實驗18:Cisco 7XXX路由器上的PVC,RFC 2684的配置 第1部分 449
8.4.1 實驗說明 449
8.4.2 實驗內容 449
8.4.3 實驗目的 450
8.4.4 所需設備 450
8.4.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450
8.5 實驗18:Cisco 7XXX路由器上的PVC,RFC 2684的配置 第2部分 451
8.5.1 實驗步驟 451
8.6 實驗19:在Cisco 7XXX路由器上利用SVC對經典IP,RFC 2225進行配置 第1部分 455
8.6.1 實驗說明 455
8.6.2 實驗內容 456
8.6.3 實驗目的 456
8.6.4 所需設備 456
8.6.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456
8.7 實驗19:在Cisco 7XXX路由器上利用SVC對經典IP、RFC 2225進行配置 第2部分 457
8.7.1 實驗步驟 457
8.8 總結 461
第4部分 路由選擇協(xié)議
第9章 距離矢量協(xié)議:路由信息協(xié)議版本1和版本2(RIP-1和RIP-2) 473
9.1 RIP技術概覽 473
9.1.1 有類路由(僅RIP-1) 474
9.1.2 無類路由(僅RIP-2) 475
9.2 RIP-1和RIP-2的配置 476
9.2.1 RIP-1的配置 476
9.2.2 RIP-2的配置 477
9.2.3 RIP的"Big show"和"Big D" 478
9.2.4 show ip protocols {summary}命令 479
9.2.5 show ip route命令 479
9.2.6 debug ip rip {events}命令 480
9.3 RIP更新信息的調整、重分布和控制 480
9.4 RIP默認路由 484
9.5 實驗20:集成RIP網絡:重分布、路由的過濾和控制 第1部分 485
9.5.1 實驗說明 485
9.5.2 實驗內容 485
9.5.3 實驗目的 486
9.5.4 所需設備 486
9.5.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486
9.6 實驗20:集成RIP網絡:重分布、路由的過濾和控制 第2部分 488
9.6.1 實驗步驟 488
第10章 距離矢量協(xié)議:內部網關路由選擇協(xié)議(IGRP) 495
10.1 IGRP技術概覽 496
10.1.1 IGRP的路由類型 497
10.1.2 IGRP的度量 498
10.2 IGRP的配置 499
10.2.1 IGRP的"Big show"和"Big D" 499
10.3 IGRP更新信息的調整、重分布和控制 502
10.3.1 非等價路由開銷的負載平衡 503
10.3.2 IGRP的非等價路由開銷的負載平衡的配置 504
10.3.3 IGRP和EIGRP的集成和移植 507
10.3.4 IGRP和默認路由 509
10.4 實驗21:配置IGRP:默認路由、路由過濾和非等價負載平衡 第1部分 510
10.4.1 實驗說明 510
10.4.2 實驗內容 510
10.4.3 實驗目的 511
10.4.4 所需設備 512
10.4.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512
10.5 實驗21:配置IGRP:默認路由、路由過濾和非等價負載平衡 第2部分 512
10.5.1 實驗步驟 512
第11章 混合協(xié)議:增強型內部網關路由選擇協(xié)議(EIGRP) 521
11.1 EIGRP技術概覽 522
11.1.1 EIGRP的度量 522
11.1.2 EIGRP的鄰居路由器 528
11.1.3 EIGRP的可靠傳輸協(xié)議(RTP) 529
11.1.4 擴散刷新算法(DUAL) 530
11.1.5 協(xié)議相關模塊 531
11.2 水平分隔 531
11.3 EIGRP的配置 533
11.4 EIGRP的"Big show"和"Big D"命令 534
11.4.1 show ip eigrp neighbors命令 534
11.4.2 show ip eigrp topology命令 535
11.4.3 show ip protocols命令 536
11.4.4 show ip route命令 537
11.4.5 debug eigrp packets命令 537
11.4.6 eigrp log-neighbor-changes命令 538
11.5 調整EIGRP的更新信息 538
11.6 EIGRP的重分布和路由控制 539
11.6.1 實例:EIGRP重分布的應用 540
11.6.2 實例:EIGRP路由控制的應用 544
11.7 EIGRP的匯總 546
11.7.1 通過匯總控制查詢范圍以及SIA路由的問題 546
11.7.2 EIGRP的自動匯總功能 548
11.7.3 EIGRP的手動匯總或路由聚合 550
11.8 EIGRP的默認路由 552
11.9 EIGRP的存根路由 554
11.10 EIGRP的等價路由開銷和非等價路由開銷的負載平衡 556
11.11 實驗22:配置EIGRP:路由重分布、匯總以及存根路由 第1部分 558
11.11.1 實驗說明 558
11.11.2 實驗內容 558
11.11.3 實驗目的 558
11.11.4 所需設備 559
11.11.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559
11.12 實驗22:配置EIGRP:路由重分布、匯總以及存根路由 第2部分 560
11.12.1 實驗步驟 560
11.13 實驗23:配置EIGRP網絡:默認路由、路由的管理與過濾 第1部分 570
11.13.1 實驗說明 570
11.13.2 實驗內容 570
11.13.3 實驗目的 570
11.13.4 所需設備 571
11.13.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571
11.14 實驗23:配置EIGRP網絡:默認路由、路由的管理與過濾 第2部分 572
11.14.1 實驗步驟 572
第12章 鏈路狀態(tài)協(xié)議:開放式最短路徑優(yōu)先(OSPF) 581
12.1 OSPF技術概覽 582
12.1.1 OSPF的Hello協(xié)議 583
12.1.2 OSPF的鄰居路由器和網絡類型 584
12.1.3 指定路由器(DR)和備份指定路由器(BDR) 584
12.1.4 OSPF的路由器標識(RID) 585
12.1.5 OSPF的基本鄰接關系 587
12.1.6 最短路徑樹(SPF)和OSPF的度量代價 590
12.1.7 OSPF的路由器類型、區(qū)域以及LSA 591
12.1.8 OSPF的確認信號 595
12.1.9 OSPF的路徑類型 595
12.2 配置OSPF 597
12.2.1 實例:在幀中繼中配置多OSPF區(qū)域的類型 599
12.3 OSPF 的"Big show"和"Big D"命令 609
12.3.1 show ip ospf neighbors命令 610
12.3.2 show ip ospf database命令 611
12.3.3 show ip ospf interface命令 612
12.3.4 show ip route命令 613
12.3.5 show ip ospf命令 613
12.3.6 debug ip ospf adj和debug ip ospf events命令 614
12.3.7 log-adjacency-changes/show log命令 615
12.3.8 clear ip ospf process 615
12.4 OSPF的存根區(qū)域配置 615
12.5 OSPF的調整 616
12.6 減少OSPF的擴散 616
12.7 OSPF重分布和路由控制 617
12.7.1 用于控制路由過濾和重分布的命令 617
12.7.2 用于改變OSPF的路由選擇的命令 617
12.7.3 實例:路由的過濾和重分布 618
12.8 OSPF的匯總功能 622
12.9 OSPF的默認路由 625
12.10 OSPF的認證 627
12.10.1 類型I認證方式 627
12.10.2 類型II認證方式 627
12.10.3 類型I和類型II認證實例 628
12.11 OSPF按需電路和備份 629
12.11.1 堅持OSPF的設計規(guī)則 629
12.11.2 OSPF按需電路 630
12.11.3 Area 0 的設計準則 630
12.12 OSPF的虛鏈路 630
12.13 實驗24:配置OSPF:多域路由、認證、路徑管理和默認路由 第1部分 632
12.13.1 實驗說明 632
12.13.2 實驗內容 632
12.13.3 實驗目的 632
12.13.4 所需設備 633
12.13.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633
12.14 實驗24:配置OSPF:域間路由、認證、路徑管理和默認路由 第2部分 635
12.14.1 實驗步驟 635
12.15 實驗25:配置OSPF:多域路由、路由的重分布與匯總功能 第1部分 645
12.15.1 實驗說明 645
12.15.2 實驗內容 646
12.15.3 實驗目的 646
12.15.4 所需設備 646
12.15.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647
12.16 實驗25:配置OSPF:多域路由、路由的重分布與匯總功能 第2部分 648
12.16.1 實驗步驟 648
第5部分 不可路由協(xié)議的傳輸
第13章 配置橋接和增強數據鏈路交換(DLSW+) 665
13.1 透明橋接(Transparent Bridging) 666
13.1.1 透明橋接的工作 666
13.1.2 透明橋接的配置 669
13.1.3 透明橋接模型 671
13.1.4 透明橋接的檢驗,透明橋接和STP的"Big show"命令 673
13.2 綜合路由和橋接 675
13.2.1 IRB的注意點 675
13.2.2 配置IRB 676
13.2.3 實例:IRB的配置 677
13.3 源路由橋接(SRB) 682
13.3.1 源路由橋接(SRB)概覽 683
13.3.2 源路由橋接(SRB)的配置 686
13.3.3 實例:遠程源路由橋接的配置 693
13.3.4 其他SRB功能與特性的配置 699
13.4 增強數據鏈路交換(DLSw+) 703
13.4.1 DLSw+的特性 704
13.4.2 DLSw+技術概覽 705
13.4.3 DLSw+的配置 710
13.4.4 實例:DLSw TCP 和 FST 對等體 712
13.4.5 DLSw+的"Big show"和"Big D"命令 717
13.4.6 DLSw+的高級配置 722
13.5 網橋環(huán)境下的數據過濾 735
13.5.1 對服務接入點(SAP)的過濾 735
13.5.2 MAC地址的過濾 737
13.5.3 NetBIOS名稱的過濾 737
13.5.4 實例:網橋環(huán)境中的過濾 737
13.6 實驗26:透明橋接、遠程源路由橋接(RSRB)和LSAP過濾 第1部分 738
13.6.1 實驗說明 738
13.6.2 實驗內容 738
13.6.3 實驗目的 739
13.6.4 所需設備 740
13.6.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740
13.7 實驗26:透明橋接、遠程源路由橋接(RSRB)和LSAP過濾 第2部分 741
13.7.1 實驗步驟 741
13.8 實驗27:DLSw+的TCP、LLC2、混雜、動態(tài)以及備份對等體的配置 第1部分 751
13.8.1 實驗說明 751
13.8.2 實驗內容 752
13.8.3 實驗目的 754
13.8.4 所需設備 754
13.8.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754
13.9 實驗27:DLSw+的TCP、LLC2、混雜、動態(tài)以及備份對等體的配置 第2部分 755
13.9.1 實驗步驟 755
13.10 實驗28:DLSw+的可達性,邊界對等體,按需對等體和彈性對等體的配置 第1部分 764
13.10.1 實驗說明 764
13.10.2 實驗內容 764
13.10.3 實驗目的 765
13.10.4 所需設備 766
13.10.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766
13.11 實驗28:DLSw+的可達性,邊界對等體,按需對等體和彈性對等體的配置 第2部分 766
13.11.1 實驗步驟 766
第6部分 網絡控制與網絡訪問
第14章 理解IP訪問控制列表 777
14.1 理解訪問控制列表的工作方式 778
14.2 訪問控制列表、反向掩碼和二進制算術 779
14.3 標準訪問控制列表 781
14.4 擴展訪問控制列表 784
14.5 訪問控制列表的顯示 790
14.6 動態(tài)訪問控制列表 791
14.7 命名訪問控制列表 794
14.8 實驗29:配置訪問控制列表、命名訪問控制列表以及EIGRP路由過濾 第1部分 795
14.8.1 實驗說明 795
14.8.2 實驗內容 795
14.8.3 實驗目的 796
14.8.4 所需設備 796
14.8.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796
14.9 實驗29:配置訪問控制列表、命名訪問控制列表以及EIGRP路由過濾 第2部分 797
14.9.1 實驗步驟 797
14.10 實驗30:利用命名訪問控制列表配置動態(tài)訪問控制列表和數據過濾 第1部分 803
14.10.1 實驗說明 803
14.10.2 實驗內容 803
14.10.3 實驗目的 803
14.10.4 所需設備 804
14.10.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804
14.11 實驗30:利用命名訪問控制列表配置動態(tài)訪問控制列表和數據過濾 第2部分 805
14.11.1 實驗步驟 805
第7部分 增強型網絡協(xié)議
第15章 配置網絡地址轉換(NAT) 813
15.1 NAT技術概覽 813
15.1.1 NAT的術語 814
15.2 NAT和RFC 1918 816
15.3 NAT的配置 817
15.3.1 NAT動態(tài)轉換方式的配置 818
15.3.2 NAT靜態(tài)轉換方式的配置 820
15.3.3 簡單IP和端口地址轉換(PAT)的配置 821
15.4 NAT的"Big show"和"Big D"命令 824
15.5 NAT轉換的清除和改變 826
15.6 NAT的局限性以及使用 826
15.7 NAT與非標準FTP端口號 827
15.8 實驗31:配置動態(tài)NAT與非標準FTP端口號的應用 第1部分 828
15.8.1 實驗說明 828
15.8.2 實驗內容 828
15.8.3 實驗目的 828
15.8.4 所需設備 829
15.8.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829
15.9 實驗31:配置動態(tài)NAT與非標準FTP端口號的應用 第2部分 829
15.9.1 實驗步驟 829
15.10 實驗32:配置靜態(tài)NAT和DLSw 第1部分 835
15.10.1 實驗說明 835
15.10.2 實驗內容 835
15.10.3 實驗目的 835
15.10.4 所需設備 835
15.10.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836
15.11 實驗32:配置靜態(tài)NAT和DLSw 第2部分 836
15.11.1 實驗步驟 836
第16章 熱備份路由選擇協(xié)議(HSRP)的使用 843
16.1 HSRP的概覽與配置 844
16.1.1 在路由器之間配置HSRP 846
16.2 HSRP的"Big show"和"Big D"命令 848
16.3 實驗33:配置HSRP、跟蹤與非對稱路由 第1部分 849
16.3.1 實驗說明 849
16.3.2 實驗內容 849
16.3.3 實驗目的 850
16.3.4 所需設備 850
16.3.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850
16.4 實驗33:配置HSRP、跟蹤與非對稱路由 第2部分 851
16.4.1 實驗步驟 851
第17章 網絡時間協(xié)議(NTP)與簡單網絡時間協(xié)議(SNTP)的配置 861
17.1 NTP技術概覽 861
17.2 NTP的配置 863
17.2.1 NTP廣播客戶端模式的設置 863
17.2.2 NTP靜態(tài)客戶模式的配置 865
17.2.3 NTP主模式的配置 867
17.2.4 NTP對等體關系的配置 868
17.2.5 NTP認證以及與時間相關的選項的配置 869
17.3 簡單網絡時間協(xié)議(SNTP)的配置 872
17.4 NTP和SNTP的"Big show"和"Big D"命令 873
17.5 實驗34:配置NTP服務器、客戶端和認證 第1部分 875
17.5.1 實驗說明 875
17.5.2 實驗內容 875
17.5.3 實驗目的 875
17.5.4 所需設備 876
17.5.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876
17.6 實驗34:配置NTP服務器、客戶端和認證 第2部分 876
17.6.1 實驗步驟 876
17.7 實驗35:配置NTP服務器、客戶端和對等體 第1部分 880
17.7.1 實驗說明 880
17.7.2 實驗內容 880
17.7.3 實驗目的 881
17.7.4 所需設備 881
17.7.5 物理設計與實驗準備 881
17.8 實驗35:配置NTP服務器、客戶端和對等體 第2部分 882
17.8.1 實驗步驟 882
第8部分 CCIE準備與自我評估
第18章 CCIE實驗考試:考試準備與CCIE實驗室練習 889
18.1 新的一天制CCIE試驗考試 890
18.2 怎樣成為一名CCIE 890
18.3 CCIE:推薦讀物以及知識點提綱 891
18.4 CCIE實驗考試模擬練習:"Skynet"的配置 895
18.4.1 設備清單 895
18.4.2 實驗準備工作:幀中繼交換機的配置 896
18.4.3 實驗準備工作:主干路由器的配置 897
18.4.4 計時實驗考試部分 898
18.5 CCIE實驗考試的模擬練習:"Darth Reid" 902
18.5.1 設備清單 902
18.5.2 實驗準備工作:幀中繼交換機的配置 902
18.5.3 實驗準備工作:主干路由器的配置 903
18.5.4 計時實驗考試部分 905
18.6 CCIE實驗考試的模擬練習:"The Lab, the Bad, the Ugly" 909
18.6.1 設備清單 909
18.6.2 實驗準備工作:幀中繼交換機的配置 910
18.6.3 計時實驗考試部分 911
18.7 CCIE實驗考試的模擬練習:"The Enchilada" 915
18.7.1 設備清單 915
18.7.2 實驗準備工作:幀中繼交換機的配置 915
18.7.3 計時實驗考試部分 916
18.8 CCIE實驗考試的模擬練習:"The Unnamed Lab" 921
18.8.1 設備清單 921
18.8.2 實驗準備工作:幀中繼交換機的配置 921
18.8.3 實驗準備工作:主干路由器的配置 922
18.8.4 計時實驗考試部分 924
第9部分 附 錄
附錄A ISDN交換機類型、原因代碼以及原因代碼值 931
A.1 交換機類型 931
A.2 原因代碼字段 932
A.3 原因代碼值 933
A.4 承載能力值 935
A.5 "處理"(Progress)字段的值 936
附錄B 簡化的OSI參考模型 939
附錄C RFC清單 941
附錄D 常見的電纜類型以及引腳定義 949
D.1 控制臺端口與輔助端口的信號與引腳定義 949
D.2 串行電纜的部件和引腳定義 950
D.2.1 EIA-530 951
D.2.2 EIA/TIA-232 952
D.2.3 EIA/TIA-449 955
D.2.4 V.35 957
D.2.5 X.21 960
D.3 以太電纜的部件與引腳定義 962
D.4 令牌環(huán)端口引腳定義 962
D.5 異步串行端口 963
D.6 RJ-45適配器的引腳定義 966
附錄E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