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素質課教材《智慧的故事》是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素質課教材《中國哲學智慧》的姊妹篇。但與其大姐的文靜持重有別,作為小妹的這一冊《智慧的故事》,顯得要更為活潑有趣,雙方在內容和文風上,都是頗有些不同的?!吨袊軐W智慧》是直接根據學校教學的需要,為滿足非哲學專業(yè)學生提高人文素質和鍛煉思維能力的目的而編寫的。它的任務,是以簡練凝縮的形式講述幾千年中國哲人的智慧的思辨,使學生通過對本門課程的修習,能夠在智慧上有所增進,從而在整體上提高自己的素質。但要完成這一任務,僅僅靠抽象道理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故在這部教材交稿付印的同時,便開始考慮采用更為青年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引導,使智慧的熏陶變成為一種愉快的精神愉悅和享受。所以,《智慧的故事》這本讀物,就既可以作為《中國哲學智慧》的輔助配套教材,又可以相對獨立,提供給一般青年學生作為課外閱讀使用?!吨腔鄣墓适隆返膶懽鳎c注重嚴謹性、規(guī)范性的哲學史專門教材有別,它著重在趣味性、生動性上下功夫。它的設計,是盡量從中國文化傳統中引人入勝的故事切入,使通常以概念推導為特色的哲學歷史發(fā)展,變形為一個個活潑生動、富有教益而值得作一番思考的哲學問題,由此循序漸進地通過對故事內涵的發(fā)掘,觸發(fā)學生的靈感和智慧。智慧的問題是中外哲學家、教育家都關心的問題。但中國的智慧與西方比較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型智慧有所不同。中國的智慧雖然也不乏知識求索的成分,中國的文化傳統事實上也很看重知識,“知”與“智”兩個字的通用互換就是最形象的說明。但在另一方面,人格的高尚和境界的追求,在中國哲人的眼中,顯得要更為重要。立志學圣人、做圣人(希圣)是所有讀書人共同的理想。而做圣人既包括內在的心性修養(yǎng),也包括外在的才干事功,它們都統屬于志與行即社會實踐的范疇,并從而與學與知的方面一體構成為中國哲學智慧的內容。“智慧”或單一的“智”字,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和使用。然其含義在當時并沒有直接的界定和解釋。老子從否定方面出發(fā),將“智慧”視為“大偽”的禍首,認為它帶來的是虛偽巧詐之心,與“大道”是完全背離的。孔子不用“智慧”而只用“智”,何為“智”?“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論語?雍也》)。恰當處理鬼神和人事的關系,知道為何以及如何才能對鬼神既“敬”又“遠”,便可以說是智慧了。孔子把這叫做務民之“義”,即管理民眾和社會國家的道理,它體現了中國哲學智慧的最重要的特色。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前進了一步,他引述了“雖有智慧,不如乘勢”的齊人之言,以說明當時的齊國已具備了王天下的條件。即在孟子看來,智慧的發(fā)生作用,不能超越外在的環(huán)境條件,只有在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的前提下去發(fā)揮自己的智慧,才能大有作為。那么,孔、孟的智慧都聚焦到了社會國家的活動上,即它們都與“義”的范疇密切相關。荀子繼續(xù)了將“智”與“義”相聯系的思維導向,對儒家的思想進行了總結。他從系統和整體的角度出發(fā),給周圍世界排出了一個氣(水火)、生(草木)、知(禽獸)、義(人)的進化序列和等級,“義”被放在了智之上,位階最高,是人區(qū)別于禽獸而最為天下“貴”的根本依據。但“義”的超越“智”,不但不是對智的否定,反倒正是“智”向更高級的“義”的方向的發(fā)展,它集中體現了組織起來的人即“群”(社會)的智慧。正是憑借于“群”,人類才最終站立在了只具有本能感知的禽獸之上。然而,盡管“智慧”的概念總讓人聯想到聰明才智、并與社會國家的管理活動關系密切,但智慧的詞義本身,先秦諸子卻沒有給予直接的解釋。直到百年后漢初的賈誼,才第一次對“智慧”做出了明確的界定:“深知禍福謂之智,反智為愚;亟見窕察謂之慧,反慧為童(蒙昧)?!保ā缎聲康佬g》)就是說,作為蒙昧的對應物,智慧是指人對未來禍福的深刻預見和敏捷詳察的思維能力。賈誼認為它是善之體亦即道的具體表現。因而,智慧與道是不可分的,“聞道”事實上成為前圣先賢們最根本的追求?!吨腔鄣墓适隆氛故窘o讀者的,正是數千年來中國哲人“聞道”不止的智慧的迸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