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醞釀寫這樣一本《語音學教程》已是將近十年前的事了。當時我正在為北大中文系漢語專業(yè)本科生講授“語音學”課程,由于近二三十年來語音學發(fā)展極為迅速,在講課時深感缺少一部適合漢語專業(yè)學生用的,能反映語音學新發(fā)展的新教材,當時就曾經動過編寫的念頭。不久以后,這門課改由王理嘉同志講授,我們就考慮根據幾年來的講課經驗,試著合作編出這樣一本教材來。我先擬出了一份編寫提綱,王理嘉同志根據這個提綱結合他的講稿很快就寫出了緒論和前五章的初稿,陸續(xù)交給我修改補充。在修改過程中逐漸發(fā)現,只作為漢語專業(yè)本科生的教材來編寫,內容受到相當大的局限。目前語音學的作用已經遍及與人類語言有關的各個學科,這些學科都直接或間接地需要一定的語音學知識,如果把內容寫得開闊些,也許能適合各方面讀者的需要。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我就對前五章初稿做了較大的修改和補充,有些章節(jié)可以說是全部重寫的。然后,由我寫出六、七兩章,王理嘉同志寫出最后一章“音位和區(qū)別特征”。全部完成后由我通讀定稿。書中存在的缺點和錯誤,主要應該由我負責的。1986年春,正在編寫得有些眉目時,我突然得了一場幾乎送了命的病,動了一次大手術,休養(yǎng)一年多,到1987年秋才逐步恢復工作,積壓下來許多工作,一時無暇顧及這部教材。直到1989年,才又拿出來斷斷續(xù)續(xù)地改,斷斷續(xù)續(xù)地寫,直到最近才算完成。本教材是一部介紹語音學基礎知識的書,從傳統(tǒng)語音學入手,吸收了近年來國內外的一些現代語音學研究成果。在編寫過程中較多考慮一般讀者的可接受性,盡量避免使用一些過于專門的新名詞概念。各章基本上都可以分為三部分:先從傳統(tǒng)語音學角度介紹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重點分析普通話語音,最后介紹實驗語音學的一些基本常識和研究成果。因此,本書也可以說是由傳統(tǒng)語音學、普通話語音和實驗語音學三部分組成的,各部分基本上能夠自成系統(tǒng),讀者可以通讀全書,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著重選讀自己有興趣的部分。最后一章“音位和區(qū)別特征”只是簡介性質的,這方面的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至今仍處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階段,詳細的介紹不是這樣一本語音學教材所能夠包括的。各章之后都附有一定分量的練習?,F代語音學雖然已經大量地使用儀器,但口耳訓練仍應是基礎,練習中有一些是訓練口耳的,最好能在有經驗的人指導下進行,實在不得已,也可以采取互幫互學相互糾正的辦法,但效果可能會差一些。近年來發(fā)表了大量的漢語方言和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調查報告,為本書的編寫提供了極其有價值的資料,大大地充實了本書的內容。對這些報告的作者,是應該致以誠摯的謝意的。本書引用語音例證首先考慮北京話,北京語里找不到的先從蘇州、廣州、廈門、福州等大方言點里選,大方言點里找不到的從小方言點里選,漢語里找不到的先從我國少數民族語言和英語里選,只有在非常必要時才選用一些其他語言的例證。絕大多數例證都屬于間接引用材料,不可能一一直接核正。第一、二兩章中的插圖有一些也是引自國內外的語音學著作,但大都根據本書需要做了部分的修改。限于篇幅,對所引用的語言資料和插圖不可能一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