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總論八方風雨:袁良駿學術(shù)隨筆自選集

八方風雨:袁良駿學術(shù)隨筆自選集

八方風雨:袁良駿學術(shù)隨筆自選集

定 價:¥20.50

作 者: 袁良駿著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木犁書系 風雨文叢
標 簽: 隨筆

ISBN: 9787533430016 出版時間: 2000-04-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0cm 頁數(shù): 317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片斷:二、臺灣新文學作家心目中的魯迅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之后,臺灣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日本占領者積極推行所謂“皇民化’運動,妄圖消滅臺灣人民的中國意識。臺灣人民堅決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斗爭。其中,20~40年代的臺灣新文學作家們表現(xiàn)得相當出色。“五四”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后,浪潮很快波及臺灣,臺灣也掀起了一場文學革命,其旗手當推張我軍。1924、1925年間,張我軍連續(xù)發(fā)表文章,介紹“五四”新文化運動,介紹胡適、陳獨秀的文學革命主張,猛烈攻擊臺灣以古典詩詞為主的舊文學。張我軍雖然沒有專門撰寫評介魯迅的文字,但他卻一再稱道“五四”新文學,說“中國的新文壇已產(chǎn)生了無數(shù)金光燦爛的作品”。在寫于1925年的《研究新文學應讀什么書?》一文中,開列的第一本小說即是魯迅的《吶喊》。經(jīng)他的推薦,在影響較大的《臺灣民報》上發(fā)表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故鄉(xiāng)》、《阿Q正傳》等作品。1926年8月,張我軍到北京求學,曾專門到魯迅寓所拜訪并贈魯迅《臺灣民報》四本。1929年魯迅回北京探望母病時,張我軍又去看望。無疑,張我軍對魯迅是相當崇敬的。1927年大革命期間,當時在廣州的一批文學青年如張秀哲(月澄)、張深切(死光)、郭德金(剛軍)、林劍騰(赤劍)等,出于對魯迅的敬仰,曾多次拜訪魯迅并求魯迅為他們的著作寫序言,為他們的雜志寫文章。親熱之情,由魯迅該年4月為張秀哲的譯作《國際勞動問題》一書所寫的《序》中不難窺見。據(jù)臺北文學史料專家秦賢次先生介紹,后來張秀哲在他1947年出版的回憶錄《“勿忘臺灣”落花夢》和張深切晚年出版的回憶錄《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中都有真切的回憶。這批臺灣青年中,有的(如張深切)后來成了臺灣新文壇上重要的作家和批評家。他們和他們的一大批文學戰(zhàn)友,以狂飆突進的“五四”精神,發(fā)揚以魯迅為代表的“為人生”的寫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為臺灣的新文學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而他們對魯迅的熱愛、仰慕之情也時時流露筆端。其中最突出的當然是被譽為“臺灣的魯迅’的賴和。賴和和魯迅的相似主要不在他們都由醫(yī)學走向文學,而在他們“為人生”的執(zhí)著和嫉惡如仇的襟懷,在他們文學作品思想、風格的一脈相承。據(jù)賴和摯友、作家楊守愚回憶:(賴和)先生生平很崇拜魯迅先生,不單是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如此,即在解放運動一面,先生的見解,也完全和他“……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國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當然要推文藝……”合致。

作者簡介

  袁良駿,字萬里,筆名胡陵生,1936年出生于山東魚臺。1961年畢業(yè)北京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1983年調(diào)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先后擔任魯迅研究室主任,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文學研究所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F(xiàn)人該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博士總評通訊專家組成員。代表性論著有《魯迅思想的發(fā)展道路》(1980)、《魯迅研究史》上卷(1986)、《丁玲研究五十年》(1990)、《當代魯迅研究》(1990)、《白先勇論》(1991)、《現(xiàn)代散文的勁旅》(1996)、《香港小說史》第一卷(1996)等。雜文隨筆集有《獨行齋獨語》(1998)、《冷板凳集》(1998)、《分享魯迅》(1998)等。

圖書目錄

    目錄
   自序
   第一輯 八方風雨論魯迅
   毛澤東和魯迅是天才,但不是“相對完人”
    ——讀周揚同志文后
   兩位藝術(shù)大師為何不相能?
    ——略論魯迅和梅蘭芳
   臺港作家心目中的魯迅
   為什么會一度出現(xiàn)貶損魯迅的情緒?
   “地方色彩”·民族性·世界性
   魯迅與《紅樓夢》三題
   “狼眼睛”與“大團圓”
    ——關(guān)于《阿Q正傳》結(jié)尾的思索
   老舍的《貓城記》與魯迅的《阿Q正傳》
   崇高的葬禮
    ——魯迅雜文《墳》精義
   此“國粹”非彼“國粹”也
    ——魯迅雜文《熱風》精義
   歷史感與超越感
    ——魯迅雜文集《華蓋集》精義
   永不磨滅的歷史記錄
    ——魯迅雜文《華蓋集續(xù)編》精義
   委婉曲折的血淚控訴
    ——魯迅雜文《而已集》精義
   白璧與微瑕
    ——魯迅雜文《三閑集》精義
   為魯迅一辯
    ——與余英時先生商榷
   第二輯 文壇雜說
   超越“五四”,超越“新儒學”
   “才”論
   “秉筆直書”何其難?
   “報告小說”——一個文學怪胎
   再談報告文學的危機?
   通俗,豈與高雅無緣?
    ——我的雅俗文學觀
   說雅俗
   再說雅俗
    ——以金庸為例
   必須遏制文學低俗化的潮流
   關(guān)于“學者散文”
   補來續(xù)去是與非
   出版商與出版賊
   治學切忌“瞞”和“騙”
    ——學風雜談之一
   談“官大學問長”
    ——學風雜談之二
   做學問與“一窩蜂”
    ——學風雜談之三
   胡蘭成不值得吹捧
   第三輯 臺港澳文學縱橫談
   香港文學的愛國主題
   關(guān)于香港文學與祖國內(nèi)地文學
   多方位、多中心、多元化的華文文學
   畫魂·民魂·國魂
    ——讀趙淑俠《賽納河之王》
   初訪金庸
   嶺南讀書記
   “中舉”之前
   《香港文學史》得失談
   里程碑與休止符
    ——評閩版《臺灣文學史》
   兩岸文學的交流與互補
   (附錄)
   具有穿透力的笑聲
    ——袁良駿教授印象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