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潤(1896-1988),江蘇泰興人,中國古代文學及各體文學專家。1916年英國倫敦西南學院肄業(yè)。建國后曾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全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等,是復旦大學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之一。他為中文系開設中國文學批評史、陸游研究、梅堯臣研究、中國文學等課程,并培養(yǎng)了數(shù)十名碩士、博士生。其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歷史,尤其專長歷史人物傳記文字的創(chuàng)作。善于將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歷史結合起來研究,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實的分析考辨,著有《張居正大傳》、《杜甫敘論》等傳記文字作品,其《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是我國最早的文學批評著作之一。他還是一位書法家,篆、隸、行、草無不精善?!按筌S進”時期,有一次中文系召開了“躍進大會”,目的是要大家再一次“鼓足干勁”,力求“多快好省”地搞工作。在學生、教師紛紛登臺,決心要這個“提前”那個“提前”之后,大家把朱東潤先生“促”上了講臺,要他表態(tài)。他本坐在那里一言不發(fā),這時卻如箭在弦上,不“躍進”一下便下不了臺。躊躇再三,他終于在敦促的口口聲聲中開了口??此巧袂?,真像要他下地獄似的。他說,原定5年完成的《陸游傳》、《陸游研究》、《陸游詩選》三部著作,已提前為4年?,F(xiàn)在決心再提前一年,3年完成。不料,他這痛下決心的姿態(tài)依舊引起滿堂哄笑。那時指出的指標,大家論月計天,一年尚嫌太長,何況3年!人們催逼著他再“鼓足勁”、再加快一點,他卻再也不肯改口,只是無可奈何地嘆道:“這已經非常緊張,再也不能提前了!”3年很快就過去了?!败S進”熱潮消退之后,人們也早已忘卻當年的豪情。但朱東潤先生卻如期完成并出版了他的三部著作。他的《詩經》研究,以“國風不出于民間說”最為著名。其《國風出于民間論質疑》 一文,大抵就《國風》所言之地位、境遇、服御、仆從諸端,論證作詩者或自言,或言其關系之人,或言其所歌詠之人,而其所言皆統(tǒng)治階級之事,故其詩亦為統(tǒng)治階級之詩。其反駁“國風出于民間論”的理據主要有三點:1、《詩三百五篇》以前及其同時之著作,凡見于鐘鼎簡策者,皆王侯士大夫之作品。何以民間之作,止見于此而不見于彼?2、即以持“民歌說”者所認定的“民歌”代表作《關雎》、《葛覃》論之,《關雎》之“君子”、“淑女”,非民間之通稱;“琴瑟”“鐘鼓”,非民間之樂器;《葛覃》“師氏”,非民間所能有。3、后代之文化高于前代,何以三千年前之民間,能為此百六十篇之《國風》,后世之民歌遠不及矣?他又以下兩個證據為補充:1、“《國語》所謂列士獻詩,其義要當于統(tǒng)治階級而已?!?、據《毛詩序》,凡作者可考而得其主名者69篇,而其作者皆為統(tǒng)治階級。又考三家詩說,亦得4篇。其論證最精彩的部分則是就《詩》之本文,由名物章句而確考其為統(tǒng)治階級之詩者凡80篇,從而使自己的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他的“國風不出于民間”最為著名《國風出于民間論質疑》,在當時出版是受到很多人的冷落,能回避就回避了,幾乎在當時沒造成巨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