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政治中國政治日本哲學史

日本哲學史

日本哲學史

定 價:¥26.80

作 者: 朱謙之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哲學史家文庫
標 簽: 哲學史

ISBN: 9787010034904 出版時間: 2002-06-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1cm 頁數(shù): 482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日本在7世紀中葉大化革新以前,雖還沒有以純粹的哲學形式出現(xiàn)的世界觀,但不能說沒有哲學。日本哲學思維在古代神話傳說中(如《古事記》、《日本書紀》所載者)即有萌芽,從它才過渡到真正的哲學史。

作者簡介

  朱謙之(1899—1972年),字情牽,福建福州人。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生于世代業(yè)醫(yī)家庭,幼時父母雙亡,由姑母撫養(yǎng)成人。民國初,入省立第一中學學習,熟讀經(jīng)史,曾自編《中國上古史》,并發(fā)表《英雄祟拜論》等小冊子,因而知名于鄉(xiāng)里。17歲中學畢業(yè),以全省第一名考取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大學前身)。朱諺之到京后,改入北京大學法預科學習,凡二年,又轉(zhuǎn)入北大哲學系攻讀,直至畢業(yè)。當時北京大學由蔡元培主持,學術氣氛比較自由,朱謙之深受熏陶。他思想活躍,關心國家前途,勤奮學習.打下深厚功底。他聽名師授課外,飽讀中外哲學文化書籍,以至當時圖書館主任李大釗擔心館內(nèi)的杜科書籍會被朱謙之櫝完。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記述毛澤東在北京大學當圖書館助理員時曾說到:’我常常和一個北大學生,名叫朱謙之的,討論無政府主義和它在中國的可能性。’朱在法預料的發(fā)表《周秦諸子學統(tǒng)述》、《太極新圖說》等。1919年’五四‘運動興起,朱謙之滿懷搬情參加北京學生的游行示威,并參加當時重要影響的《北京大學學生周刊》和宣傳無政府思想的《奮斗》雜志的編輯工作。他撰文抨擊時弊,提出種種改革社會和教育的主張。他認為,讀書為求學問,不想要文憑,連畢業(yè)考試都不參加。他在北大第一次貼出大字報,要求廢除考試制度等。1920年我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紀念‘五一’勞動節(jié)時,朱謙之在〈京大學學生周刊》上發(fā)表〈勞動節(jié)的祝辭》,首次提出“勞動人民神圣口號,主張“一切收回社會公有”,“勞動者要直接管理工場?!?920年U月。朱謙之因散發(fā)革命傳單遭軍閥當局逮捕,入獄百余日,后經(jīng)北京學生集會營救和全國各地聲援才獲釋。出獄后,著有《革命哲學》(創(chuàng)造社叢書之二)一書,充滿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青年人理想。他的理想在現(xiàn)實中多次碰壁后,設想通過改造人心的途徑改造社會,因而求助于佛教。1921年朱謙之離京南下,至杭州兜串寺從太虛大師出家;以后又去南京支那內(nèi)學院,向著名名佛學家歐陽竟天求教。經(jīng)過出家體驗后,他認為僧伽佛門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鳳愿,遂發(fā)表《反教》詩,宣布與佛門斷絕關系。以后他往返于京、滬、杭各地,遁跡于江湖之間,過著“飄零身世托輕飄,浪漫生涯亦自豪”的生活。此時他發(fā)表了《無元哲學》和《周易哲學》等,拋棄過去虛無主義思想,宣稱宇宙人生都是渾—的真情之流,真生命在人世間即可實現(xiàn)。1934年,朱謙之應廈門大學之邀.出任教職。他在廈大撰寫了《音樂的文學小史》,后擴充為《中國音樂文學史》,獲祖國內(nèi)外好評;此書出版后,日本中村嗣次把它譯成日文(198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重印此書)。1925年,朱謙之辭去廈大教職,隱居于西湖葛嶺山下:門對宋代詩人林甫(和靖)故居,潛心著書立說。他發(fā)表了著名的《歷史哲學》;撰寫了《大同共產(chǎn)主義》、《國民革命與世界大同》、《到大同之路》等等,以托古改制方式,宣揚儒教烏托邦式的政治和社會理想,寄希望于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左派身上。他赴廣州,在黃埔軍校任政治教官,又從事工農(nóng)革命運動,多次發(fā)表講演,號召“農(nóng)工大聯(lián)合”,倡導革命。1928年,朱回杭州不久,妻子楊沒累病逝,對他打擊沉重,再赴廣州、上海,與胡也頻、丁玲、沈從文等談詩論賦,寄情筆墨.1929年.朱謙之獲中央研究院資助赴日本進修兩年,潛心于歷史哲學的研究。在日本,他首次接觸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難物主義,他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學說加以研究。1931年歸國后任暨南大學教授。他在暨大主編《歷史哲學》叢書,并為叢書撰寫了《黑格爾主義與孔德主義》、(歷史哲學大綱》等文。1932年起至廣州解放止.朱謙之一直在中山大學任教授.歷任歷史系主任、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主任、歷史學部主任等職。這一時期是其學術生涯的高峰期,撰寫了大量著作,重要的有:《歷史哲學大綱》、《文化哲學》、《孔德的歷史哲學》、《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國思想對于歐洲文化之影響》、《扶桑國考證》、《太平天國革命文化史》等等。1935年,他與學生何絳云結婚??谷諘r期,他歷盡艱險.始終勤于職守。為適應抗戰(zhàn)需要,他大力提倡“南方文化運動”和‘現(xiàn)代文學運動’;自己出資籌辦《現(xiàn)代史學》,推動歷史研究中的“考今”工作。1949年l0月廣州解放。他在中山大學積極參加各種政治和教學活動。1952年全國院系調(diào)整后,他回到母校北大哲學系任教授,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1952年至1964年,他先后完成《辯證唯物論與歷史難物論教學大綱)、《中國哲學史簡編》、《中國哲學史史科學》、《老子哲學》、《老于校釋》、《李賀》、《中國哲鄲于歐洲之影響》、《中國古代樂律對于希臘之影響》、《王充著作考》、《新輯本職確鑲>》等一大批專著以及論文數(shù)十篇。1958年后.轉(zhuǎn)入東方哲學的研究,培養(yǎng)研究生和青年學者。此后陸續(xù)發(fā)表《日本哲學史》、《日本的朱子學》、《日本古學及陽明學》、《新編朱舜水集》、日本哲學史資料選編(古代和德川之部)》等著作,另外.還發(fā)表了《空海與漢文學》等重要論文多用。1964—1970年,朱謙之調(diào)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世界宗教所研究員,致力于宗教學研究,這時他已得重病,臥床不起,但仍奮力完成《中國景教》一書,并翻譯了《中國撣學思想史》和《韓國禪教史》等。1972年,他突發(fā)腦溢血癥逝世,享年73歲。宋謙之一生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專著42部,譯著2部,論文100余篇。他的論著涉及歷史、哲學、文學、音樂、戲劇、考古、宗教、政治、經(jīng)濟、中外文化關系等各個領域,有些研究領域在我國還是開創(chuàng)性的(如日本哲學、中西哲學交流、文化社會學等),因此,人們稱贊他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考。著名學者王亞南曾稱謄:“朱先生時代感非常強烈,而且搜集之富,鉆研之精,涉獵之廣,讀其書,知其生平考,均交口稱道?!敝熘t之讀書極其認真,鉆研極其刻苦,治學十分謹嚴。他不僅博覽群書,而且善于用腦和用手,讀書時常用朱筆勾畫圈點、摘錄。在著手寫一著作時,必先列出閱讀和參考書目,如在寫作《日本哲學史》時所列書目競達30多個印張;在《中國哲學對于歐洲之影響)一書的“中國哲學與法國革命”一章中竟有190處引文和注釋。可見其用力之勤!他所寫《老于校釋〉序言,辭藻之華麗,章句之對仗,用典之貼切,雖詞章學家猶不能過也。朱謙之在學術上的造詣學術界早有定評。他在中國哲學史、中外關系史和東方哲學三個方面的研究尤為突出,貢獻最大。對中國哲學史的各個階段都有系統(tǒng)知識.對先秦諸子和近代啟蒙思想家有深入的研究。他對中國哲學史的系統(tǒng)認識慨括在他所著《中國哲學史簡編》(合訂稿本6冊,約200萬字)和《中國哲學史史料學》(通論三部9冊)中。他是治中圍哲學史中最早注意少數(shù)民族的哲學寶藏之一:他也重視中國哲學在漢文字圈中的傳播和西方的影響。他在1918年就發(fā)表《周秦諾子學統(tǒng)述》,這是最早用新觀點整理的我國早期哲學史,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他對孔子、老于和莊子等部有專門的著作?!独嫌谛a尅吩诟鞣N版本中招集資料員豐,因之在莫斯科召開的世界漢學家會議上被一致推薦為最佳研究,給予榮譽獎賞:他的《李贄》一書在國內(nèi)學術界也獲得好評。朱謙之在歷史研究特別是在中外關系史研究中作出特殊貢獻,取得國標性榮譽。郭沫若曾說朱謙之和向達教授是我國治中外交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學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國哲學對于歐洲之影響》、《中國古代樂律對希臘之影響》、《扶桑國考》、《哥倫布前一千年中國僧人發(fā)現(xiàn)美洲考》、《中國景教》等。1958年以后,朱謙之轉(zhuǎn)入對東方哲學的研究和教學,他帶領一批青年研究人員和朝鮮、捷克的研究生,先后發(fā)表了《日本哲學史》、《日本的朱子學》、《日本古學陽明學》、《日本哲學史資科選》(古代之部和德川之部)。另外,還協(xié)助朝鮮留學生完成《朝鮮哲學史》中“程朱理學對朝鮮的影響”、翻譯《朝鮮禪學恩想史》等。在上述研究中,他發(fā)掘了不少在日本、朝鮮已經(jīng)散失但仍在我國保存的珍貴文獻和資料。他的開拓性研究引起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重視,前蘇聯(lián)和日本都曾提出要與我國合編日本哲學史資料,越南科學院要派人向朱謙之學習,希望協(xié)助他們完成《越南哲學史》等。他的研究成果是突出的,為我國東方哲學的研究開辟了道路。相關圖書心靈超越與境界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巴克萊哲學研究日本的朱子學休謨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史(下)漢唐佛教思想論集斯賓諾莎哲學研究

圖書目錄

重來但愿成霖雨,世世生生更益人
第一章 神話傳說及佛教化時代
第一節(jié) 古代神話傳說
第二節(jié) 日本佛教
第二章 封建統(tǒng)治時期的朱子學之一
第一節(jié) 室鳩巢、貝原益軒
第二節(jié) 中井履軒、富永仲基
第三章 封建統(tǒng)治時期的朱子學之一
第一節(jié) 雨森芳洲、山畸暗齋
第二節(jié) 會澤正志、藤田東湖
第四章 儒學的分化之一:古學派
第一節(jié) 伊藤仁齋、伊藤東涯
第二節(jié) 荻生徂徠、太宰春臺
第五章 儒學的分化之二:陽明學派
第一節(jié) 中江藤樹、佐藤一齋
第二節(jié) 大鹽中齋、吉田松陰
第六章 國學者的“日本精神”哲學
第一節(jié) 賀茂真淵
第二節(jié) 本居宣長
第三節(jié) 平田篤胤
第七章 封建制解體過程中新世紀觀的萌芽之一
第一節(jié) 安藤昌益
第二節(jié) 司馬江漢
第八章 封建制解體過程中新世界觀的萌芽之二
第一節(jié) 三浦梅園
第二節(jié) 皆川淇園
第三節(jié) 山片蟠桃
第四節(jié) 鐮田柳泓
第九章 明治初期的啟蒙思想
第一節(jié) 西周
第二節(jié) 福澤諭吉
第十章 明治時期的唯物主義與無神論
第一節(jié) 加藤弘之
第二節(jié) 中江兆民
第三節(jié) 植木枝盛
第十一章 早期社會主義者的哲學
第一節(jié) 片山潛
第二節(jié) 幸德秋水
第三節(jié) 堺利彥
第十二章 日本型資產(chǎn)階級哲學
第一節(jié) 西田幾多郎
第二節(jié) 田邊元
第十三章 戰(zhàn)前日本型修正主義思想:三木清
第十四章 法西斯思想及其批評者
第一節(jié) 北一輝、大川周明
第二節(jié) 高坂正顯、高山巖男
第三節(jié) 河合榮治郎
第十五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日本的論爭和成長
第一節(jié) 山川均、福本和夫、河上肇
第二節(jié) 戶潤
第三節(jié) 永田廣志
原始資料要目
《日本哲學史》跋
【媒體評論】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