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蘇州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也是中西文化交匯激蕩,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社會變遷得風氣之先的地區(qū)。蘇州區(qū)域社會史的研究一直為中外學者所關注。為推動研究工作的深入,我們特編纂《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自古以來人文薈萃,有著大量的碑刻遺存。1959年江蘇省博物館編纂的《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共收碑刻370件,其中蘇州一府就達322件,占全書的86%強。1981年蘇州歷史博物館、江蘇師范學院歷史系、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合編的《明清蘇州工商業(yè)碑刻集》(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共收碑刻258件,其中100余件,《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曾收錄過。所以,上述兩本資料集共收錄有關蘇州的碑刻資料400多件。這些碑刻資料雖或稱之為工商業(yè)碑刻,實際上大多蘊含大量的社會史內容。本書所收錄蘇州碑刻計500件,其中除個別確有必要者外,均為上述兩書所未收錄者。為保持蘇州地區(qū)碑刻資料的完整性,并便于研究者檢索,我們特將《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和《明清蘇州35商業(yè)碑刻集》目錄附于書后。讀者須注意的是,上述兩書重復收錄的碑刻,其題目并不一定相同。本書所收碑刻之時間斷限,上起明初(墓志銘中,間有生于元末者),下迄1949年。碑刻的地域范圍以今行政區(qū)域為基準,包括蘇州市所轄之吳縣、吳江、常熟、昆山、太倉和張家港。明清以來,蘇州府轄區(qū)屢有變遷。明代蘇州府轄吳縣、長洲縣、昆山縣、常熟縣、吳江縣、嘉定縣、崇明縣和太倉州。清代蘇州府轄吳縣、長洲縣、元和縣(三縣同城分治)、昆山縣、新陽縣(二縣同城分治)、常熟縣、昭文縣(二縣同城分治)、吳江縣和震澤縣。本書所收碑文包括清代的太倉,偶有涉及明代崇明、嘉定者,特此說明。本書所收錄之碑文,按照社會史內容分類,列為4大目,32子目。部分子目再酌分若干組。每子目之內以及每組之內,按時間順序編排,并統(tǒng)一編列順序號碼。碑文的題目大多是編者根據其主要內容擬加的。每件碑文題目之下,標明具文年代,并加注公元紀年。此外,編者對碑文作了標點,文末注明碑文的收藏情況。本書所收的每件碑文,均依據原碑或拓片迻錄。凡原字跡不清者用口號代替;文字殘缺之處,以“上缺”、“中缺”、“下缺”字樣表示;能辨明殘缺字數的,均用數字標明。碑文撰寫者文化程度相差甚大,有些碑文出自平民或小知識分子之手,文中錯、訛字及文義不通處頗多,數字、量詞等使用不規(guī)范、不統(tǒng)一者也不少。我們在編輯過程中,將異體字、繁體字(專用名詞除外)改為現(xiàn)今通行文字,其他如少數古體字、碑別字、通借字及文義不通處等則未作改動,以保持原樣。在調查和收集碑刻的過程中,得到蘇州市及所轄各市有關碑刻收藏單位的支持,尤其是蘇州碑刻博物館和常熟碑刻博物館的支持;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的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參加了碑文的抄錄工作;蘇州大學出版社對本書的編輯和出版,給予熱情的支持,均在此致以深切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