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片斷摘錄:留英記我是1936年作為清華大學公費生到英國去留學的。進倫敦經濟政治學院,讀人類學。1938年畢業(yè)回國。這里要追記的是這一段留英生活。但順著回憶的思路聯想到許多和這段生活有關的事,不受題目的拘束,也把它們寫了下來。先說我是怎樣得到留學的機會的。30年代,我在大學里念書時,周圍所接觸的青年可以說都把留學作為最理想的出路。這種思想正反映了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青年們的苦悶。畢業(yè)就是失業(yè)的威脅越來越嚴重,單靠一張大學文憑,到社會上去,生活職業(yè)都沒有保障。要向上爬到生活比較優(yōu)裕和穩(wěn)定的那個階層里去,出了大學的門還得更上一層樓,那就是到外國去跑一趟。不管你在外國出過多少洋相,跑一趟回來,別人也就刮目相視,身價十倍了。留學已多少成了變相的科舉。有些大學生著了迷,搞得顛顛倒倒,這些形象對于讀過《儒林外史》的人似乎是很熟悉的。但是以留學和科舉相比還有點不同:封建時代有資格大做其金榜題名美夢的人范圍似乎廣一些,至少傳統(tǒng)劇目里足夠反映出狀元公這個人物在群眾的想像中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熬得過十年寒窗,百袖的青衫也會換得成光彩奪目的紫袍。留學卻沒有這么容易。這是個資本主義的玩意兒,講投資,比成本。最便宜的是留東洋,一年也得五六百塊白洋,要留西洋就得五六千。如果要取得個洋博士學位,至少也得兩三年,沒有千把萬把白洋,只好望洋興嘆了。留學要花錢,錢從哪里來?這里有“官費”、“自費”、“公費”等等的不同。初期,清朝政府要培養(yǎng)洋務人才,派留學生出洋,但是當時社會上有地位的人還很多不愿離父母之邦,人鬼子之國,更少愿意自己掏腰包送子弟出洋。因此,留學生的費用全部得由官家負責,此之為官費生。留學回來的人,官運亨通,洋翰林比土翰林更吃香。學而優(yōu)則仕,原是當時知識分子的守則,留學回來有官可當,群焉趨之。官費留學的機會逐步就被達官貴人所把持,用來培養(yǎng)他們自己的子弟,扶植自己的勢力,和這些有權選派留學生的權貴沒有關系的就沾不著官費之光。沾不著光而又有錢的人家,要送子弟出洋,就只有自己出錢,此之為自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