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嘗百草茶源于我國。飲茶始于何時?據(jù)《茶經》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從神農時代開始發(fā)現(xiàn)茶可以作飲料算起,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了。關于神農氏嘗百草,古代有兩種傳說。一種傳說是“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說神農氏在采草藥時,為了驗證草木的藥理功效,必采而嚼之,親自嘗一嘗,有時一天會碰到好幾種有毒草木,使他口干舌麻,甚至五內若焚,他意識到這些都是中毒的征兆。有一天,正當他口干舌麻躺在大樹下休息之際,一陣風吹過,樹上飄落幾片樹葉,神農氏信手取來放人口中慢慢咀嚼,其味苦澀,但覺麻木消失,舌底生津,并感到氣味清香,醒腦提神,于是采葉而歸,定其名為“茶”(即“茶樹”),與此同時,他和人們也發(fā)現(xiàn)了茶的解毒作用。另一種傳說是神農時代沒有醫(yī)生,病人只得自行找些草藥煎服。神農氏給人治病,不僅親自采挖藥材,有時也幫助熬煎。有一次,當他在大樹下生火煮水時,有幾片茶樹葉子落入鍋中。他正要放草藥,卻見水色微黃,便取水飲之。他覺得此水味帶苦澀,喝后回味香醇甘甜,并能解渴生津,振奮精神,因而撈葉研究,從而肯定了茶的藥用價值。當時人們處于原始生活狀態(tài)中,吃的是野果、蟲魚、禽獸等、往往是生吞活剝,因此經常鬧病。原始人類一旦有病,最初只好這樣嘗一點,那樣嘗一點,吃了有毒的、或毒性大的東西就死去;吃了不相干的藥就無效;有的藥吃了恰恰是對癥的,病就被治好了,于是人們就知道了這是治某種病痛的“藥”。由此可見,數(shù)千年前,人們用吃茶解毒,是符合當時社會實際的,即使今人看來,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所以,我國民間百姓推崇神農氏為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樹的鼻祖,是有其歷史的淵源的。茶從發(fā)現(xiàn)利用到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飲料,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而茶成為飲料以后,茶的采制方法、茶的飲用方式,又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所以,一部飲茶的發(fā)展史,其實也是一部飲茶的風俗史。我國遠古時代,沒有文字,常用結繩以記事,所以當時的歷史,只能靠言語相傳。從文字考證來看,我國最早利用茶葉的記載始于殷周。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115年)周公旦的《爾雅?釋木篇》中記載:“梗,苦茶也”;又《禮記?地官》載:“掌茶”“聚茶”僅供喪事之用?!吨袊L俗史》云:“周初至周之中葉,飲物有酒、醴、漿、治等……此外猶有種種飲料,而茶其最著者”。這些史料記載說明殷周之時,茶不僅作為藥用。祭品,而且已開始成為飲料。到了漢代,飲茶風尚漸興,茶被王孫貴族視為養(yǎng)生之妙藥。西漢王褒的《值約》(這實際上是當時的一份買賣奴隸的契約)中就有“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的條款。王褒是西漢時四川資中地方的一位德生,到成都參加策問,即赴科舉考試,寄居在他亡友的妻子楊惠家里。此人嗜愛喝酒,經常要使喚楊氏的家憧去打酒。那家憧表示不耐煩,可后來楊氏將那個家憧賣給了王褒。王褒于是在《值約》里規(guī)定他每天須得從事的勞役,條款中的“武陽”是指今四川彭山縣東,是漢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段患s》中除了規(guī)定要到這著名產茶區(qū)買茶之外,還規(guī)定在煮茶和盛茶時候要重視煮飲器皿的洗滌整理等。三國時期的吳國君主孫皓,在和臣僚們宴飲時,常常要強制下屬喝酒,不管能喝不能喝,一律以七升為額。臣僚中有個名叫韋曜的,酒量不過二升,比別人差得多。但他每次參加宴會,孫皓特別寬宥他,密賜給他茶,讓他以茶代酒。這個故事載了《三國志?韋耀傳》中,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qū)飲茶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常見之事。(摘自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