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1904~1986),原名蔣偉,字冰之,曾用筆名彬芷、曉函等。生于湖南省臨澧縣。幼喪父,隨寡母艱苦度日。民國11年(1922年)到上海,入陳獨秀、李達創(chuàng)辦的平民女學讀書;翌年,入中共創(chuàng)辦的上海大學中文系學習。民國16年開始創(chuàng)作生涯,并與胡也頻結婚。在報刊上,陸續(xù)發(fā)表了《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等作品。民國19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主編“左聯”機關刊物《北斗》。民國20年,胡也頻等“左聯”五作家被國民黨當局殺害。丁玲懷著悲憤,將未滿百日的男孩送到湖南老家,即回滬繼續(xù)寫作。這時創(chuàng)作了中篇小說《水》,描寫中國農民遭受的災難與覺醒。民國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22年被國民黨當局逮捕,關押南京3年余。民國25年,丁玲在宋慶齡、魯迅等著名人士和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出獄,到達陜北解放區(qū)。后與陳明結婚。曾任蘇區(qū)中國文藝協會主席、《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她創(chuàng)作的《彭德懷速寫》、《我在霞村的時候》等作品,是解放區(qū)文學的重要收獲。民國37年完成著名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金。建國后,丁玲先后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處處長、中央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及副主席、《文藝報》和《人民文學》主編等職。1955年和1957年,先后被錯劃為“丁玲、陳企霞反黨集團”和“丁玲、馮雪峰右派反黨集團”主要成員。1958年遭到“再批判”,被開除黨籍,下放北大荒勞動。“文化大革命”期間入獄5年余。1984年平反后,她先后擔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文化組組長、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副會長,并主編《中國》文學雜志。一生留下近300萬字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