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前言
導言
盧克萊修、但丁與歌德概括了歐洲哲學的主要階段(自然主義、超自然主義與浪漫主義)——哲學與詩的理想關系
第一章盧克萊修
古希臘字宙觀的發(fā)展——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的道德情操——它在德謨克利特學說中激起的變化——唯物主義與享樂主義的偶然結合——自然主義想像的價值——盧克萊修的維納斯,或曰自然中吉祥的活動——盧克萊修的馬爾斯,或曰破壞的活動——壓倒性的憂郁,以及它的原因——靈魂的物質性——對死的恐懼與對生的恐懼——真正的自然詩人盧克萊修——與雪萊和華茲華斯的比較——他反復強調的事物——他的眼光與情操的永恒價值
第二章但丁
柏拉圖主義的特征——它的宇宙觀,一個寓言——它和希伯萊歷史哲學的結合——但丁所采納的教皇與帝國的理論——他對佛羅倫薩的判決——抒情詩人但丁——貝亞德:女性、象征與真實——愛情、魔法與象征主義:但丁的宇宙的結構原則——《神曲》的觀念——美德與罪行的圖表——報答與懲罰的報應理論——這一理論的奧秘方面,它甚至使得懲罰成為罪惡所固有的——例證——但丁的宇宙觀——詩人的天才——他的宇宙眼界——他的喜劇的成功上演——他的缺點,盡管他仍然是一位盡善盡美的詩人的典型
第三章歌德
浪漫主義精神——文藝復興的理想——二者在浮士德傳說中的表達——馬婁的改寫本——為浮士德辯解的傾向——與卡爾德隆《創(chuàng)造奇跡的魔術師》相對照——歌德最初的《浮士德》(萬有的抱負與永恒的不滿)——修改——生活中的一系列實驗——格蕾辛的故事嵌入——歌德關于生活與更生的自然主義理論——海倫——古典方式與對古典主義的判決——浮士德最后的抱負——對他靈魂的爭奪與他向著象征性的天堂的飛升——整部作品的寓意
結語
三位詩人的比較——他們的相對地位——關于哲學的或全面的詩人的理想——尚未嘗試的藝術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