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柯菲耶夫,俄國著名的鋼琴演奏家、作曲家。1891年4月23日出生于俄國愛卡特林諾斯拉夫,1914年畢業(yè)于圣彼得堡音樂學家,1953年逝于莫斯科。作品有歌劇《三只橘桔之戀》、《戰(zhàn)爭與和平》、《我是一個工人的兒子》、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鋼鐵時代》等,還有交響童話《彼得與狼》、《丑小鴨》等作品。本書共收錄21首歌曲,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其中包括五首無言歌,由譯配者借中國《古詩十九首》中的部分詩意稍加改編配入曲中的,這是一種新的嘗試,或許會引起爭議或非議,但我們想一切都在發(fā)展,古詩需要介紹和譜及,而音樂也在不斷地出新,把這二者有機的嫁接與結合,可否產生一種新的效果,因為在譯配用近機代音樂技術巧加工的音樂譜曲的唐詩和德國音樂家馬勒用譯為德文的唐詩譜曲的《大地之歌》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啟示:是否中國古詩和近現代的音樂也可以結合而產生出新的風格,新的效果,使美麗的古詩與近現代音樂接軌,正如永葆青春的可愛少女,在不同的時代或不同的場合穿著沒的服裝一樣,更能使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人民都能喜愛、欣賞,而利于彼此文化藝術的交流、溝通與融合。也許在某些人的聽覺中很不習慣,但在另一些人中,卻感覺親切,容易接受,近現代音樂在曲調和聲各方面都比較復雜、特異,往往覺得難唱、難懂,但音樂的前鋒確實已經發(fā)展到了那個地步,一般人可以不聽不唱,但音樂家們卻不可對世界音樂的發(fā)展視而不見,只有去接觸、去了解、去熟悉、去研究,才能開闊大家的視野,對之有發(fā)言權,使音樂因互相汲取、融合而有更蓬勃的發(fā)展,真正達到萬紫千紅、百花齊放。不必看到自己不熟悉、不喜歡的東西,就馬上出來制止、反對、封殺,現在不能接受的藝術品,說不定在若干年后或在某一個地方就會被某些人所接受,而且能發(fā)揚光大,科學的態(tài)度就是允許人們經過不同的試驗和實驗,進行創(chuàng)新,以利藝術的發(fā)展。以上只是個人的意見,僅共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