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要論述了素質教育實踐過程中總的目標及其實施方法;論述了中小學各學科素質教育目標與實施方法;介紹了省、市、縣和中小學以及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經驗(報道)近百篇;提供素質教育學習、研究的參考資料(論文篇目)四百多篇等。資料豐富,實用性強,可作為廣大中小學校長、師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必備參考書、工具書。片斷:激勵的概念:激勵是來自外界的令人興奮的刺激。就是對人的動機的激發(fā),是對人的主動性、積極性的調動。按行為科學看,人的行為即是人的有機體對于刺激的反映,又是人通過一連串的動作實現(xiàn)其預期目的的過程,包括四個環(huán)節(jié):刺激或情境——人的有機體——行為反映——行為結果(達到目的)。激勵教育的概念:激勵教育是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造各種優(yōu)化的外部條件,激勵學生的內驅力,從而使學生主動發(fā)展。這里,激勵要素包括:教師富有激勵性的語言、情感、動作;人際與物質環(huán)境;激勵的教育教學方法。借托爾斯泰的話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借第斯多惠的話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激勵教育的實質,就是激發(fā)學生的活力和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精神。激勵教育的理論要點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需求;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激勵。學生發(fā)展的目標:主動學會做人;主動學會學習;主動學會生活;主動學會健美。制訂具體目標,應注意指向性、適度性、層次性、階段性。實施激勵教育的原則:尊重性原則、期望性原則、參與性原則(在參與中學習和發(fā)展)、發(fā)展性原則(讓學生生動地學習、主動地發(fā)展)、信任性原則。激勵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學法有情感、情境、成功、創(chuàng)造、競賽、設懸、獎勵等激勵法;教育法有尊重、情感、榜樣、榮譽、實踐等激勵法。激勵的教育評價:激勵性評價指教師用尊重、信任、肯定、贊評、鼓勵、嘉獎等形式對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行為、答案正誤、熟練程度、思維水平、實際效果、進步幅度、有無創(chuàng)建等方面當場評定,使學生受到鼓舞,增強信心,充滿自豪。二、愉快教育關于愉快教育(快樂教育、樂學教育),根據(jù)1994年10月第五屆全國愉快教育研討會材料,以及《論“愉快教育”的基本特點》(《教育研究》1994年第9期)概述如下。愉快教育的實驗、實踐已經歷了10余春秋,是由上海、北京、南京、無錫、廣州、成都、沈陽的7所小學發(fā)起的。目前已有18個省市近1000所學校開展這種改革實驗,已召開了5次全國性研討會,這一經驗受到政府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愉快教育、“樂學”,相對于“苦學”。它們否定的是使教育教學過程變成一個痛苦、厭倦、被動的過程,使學生產生逆反、逃避心理的過程;它的主張是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心理精神負擔,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愉快教育的目標:讓兒童愉快發(fā)展,即讓兒童在發(fā)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發(fā)展。上海一附小辦學宗旨是“讓孩子們都有幸福的童年,美好的心靈,創(chuàng)造的才干,健康的體魄,活潑的個性”。他們?yōu)閷崿F(xiàn)此目標選擇了愉快教育??茖W依據(jù):心理學關于知、情、意關系問題以及需要與發(fā)展的關系問題的理論;心理學關于情在兒童心理發(fā)展中的核心地位尤其“樂”在“情”中的核心位置的研究。愉快教育認為,在發(fā)展中應強調愉快,這是因為“愉快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愉快更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愉快本身是教育目標之一;在愉快中強調求發(fā)展,這是因為學生真正的愉快、幸福是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必要條件。本書前言前言應試教育是我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大障礙,也是我們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一大障礙。克服這一障礙,已成為現(xiàn)時代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個歷史使命。這將決定我國教育能否盡快適應中國社會新世紀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能否盡快趕上世界教育發(fā)展的大潮流。在我國中小學校為克服應試教育種種弊端而開展的各種各樣的教育改革實踐中,素質教育已成為鮮明的主體和有很大感召力的口號。我國已把素質教育確認為現(xiàn)階段的深化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綜合性目標,視為使我國教育以新的面貌走向新世紀、面向世界的重大舉措?,F(xiàn)全國各地已有數(shù)以千萬計的中小學校長和教師懷著極大的熱情,為實現(xiàn)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而努力工作,這已成為一個“大氣候”。教育理論工作者,也順應這一“形勢”,開始投入到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之中??傊?,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質教育,在我國已“發(fā)育”、“成長”多年。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中小學加入到這一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大潮之中。如今,中小學教育改革形勢向我們提出了兩個課題,一是如何把我們已取得的成功經驗提高到一個新的理論水平,一是如何用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新的理論指導實踐,全國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企盼著有一種嶄新的理論能夠指導他們的教育改革實踐,這一嶄新的理論必須是來自他們教育改革實踐經驗的,又是能夠回到他們教育改革實踐的。這就要求我們教育理論工作者,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研究和探索”。編寫《素質教育——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我們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研究的一次初步嘗試。我們采取了“實例與理論互補”的編寫方法,即從大量實例中總結出理論,又用理論解釋大量實例的方法。這樣做,可以使讀者較容易地從實例中掌握理論,又較容易地把理論應用于自己的實際工作中。第一篇“素質教育觀念”,主要闡述了如何更新教育觀念的問題,即大體上解釋我國新時期教育觀念——素質教育觀念的結構及其形成的歷史根據(jù)和理論依據(jù)。第二篇“素質教育經驗與理論”,主要闡述了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即初步分析素質教育實踐全過程總的和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目標及其實施方法。第三篇“學科素質教育”,主要闡述了各學科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即對中小學各學科尤其中學各學科素質教育目標與實施方法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第四篇“國外中小學教育改革與素質教育”,簡要介紹了我國素質教育可資借鑒的國外中小學教育改革方方面面的經驗。上編第一篇(3章)和第二篇(10章),由崔相錄撰寫;第三篇(13章),分別由白月橋、黃慕潔、韓以清(第一章)、安貴增(第二章)、孫惠(第三章)、方樹東、陳振友(第四章)、趙科(第五章)、楊洪林、付鴻智、高占海、趙愛英(第六章)、趙輝(第七章)、常偉林(第八章)、李樹棟(第九章)、李大庸(第十章)、干惠穎(第十一章)、李永亮(第十二章)、許及英(第十三章)撰寫;第四篇由王紹蘭撰寫。韓以清在第三篇組稿、審稿等工作中幫助主編做了大量工作。第三篇,由白月橋設計、組稿、統(tǒng)稿。上編由崔相錄策劃、統(tǒng)稿、審定。在編輯下編“素質教育文獻資料選編”工作中,為了方便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根據(jù)自己的工作任務有選擇地閱讀,又可讓他們盡量節(jié)省學習時間,我們選錄的資料控制在約100篇以內,并將其分成四類:第一類:“文獻選編(摘錄)”,選錄對素質教育有重要導向作用的法規(guī)及國家、國家教委領導在重要會議上的講話共16篇。第二類:“省、市、縣實施素質教育的經驗”,選錄省、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在實施素質教育及與此有關其他教育實踐中取得的經驗23篇。第三類:“中小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經驗”,選錄中小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及與此有關其他教育改革實踐中取得的經驗共37篇第四類:“中小學教師開展素質教育教學實驗經驗”,選錄各地中小學教師在開展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領域素質教育實驗中取得的經驗18篇。此外,還為滿足一大批學者型、研究型校長和教師以及教育科研人員進一步深入研讀的需要,提供有關素質教育的學習參考資料(篇目)402篇。下編由崔相錄、陳樂佳策劃、審定。第一篇由崔相錄選編,第二、三、四篇由陳樂佳、岑艷選編,第五篇由孫智昌、岑艷選目。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滕純、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副司長金學芳、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理論研究室主任張志義、山東教育出版社對本書的編撰工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指導,借此書出版之際向他們表示感謝。此外,在本書編寫工作中,我們參考、借鑒、引用了許多報刊上尤其1995—1996年《中國教育報》上發(fā)表的有關文章,恕不一一列出,在此向這些文章的作者一并致謝。由于我們深入中小學教育改革實際和了解全國各地素質教育實驗情況還不夠全面,加上時間倉促,以偏概全和掛一漏萬以至于錯誤之處在所難免,誠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崔相錄1996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