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取得支配地位之后,哲學和神學的論爭也還是很激烈的,不僅有凱爾蘇斯等希臘哲學的捍衛(wèi)者對基督教的批判,而且在基督教內部,類似裴拉鳩之爭和諾斯底派別的沉浮,都同希臘文化的影響休戚相關。這段歷史的研究很有現(xiàn)實意義。20世紀下半葉,天主教和新教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然而在東方許多國家和地區(qū),信徒始終僅占該國或該地區(qū)人口的5%:12%之間,有的國家和地區(qū)更低。很重要的原因是,當基督教傳到歐洲時,在神觀、神——人關系和宗教倫理等方面,希臘哲學已經為它準備了條件,然而在東方,佛教、道教、儒教和各種民族神已經牢牢占領了傳地,始終未能形成希臘式的一神觀念。羅馬帝國時期爭論的焦點不是一神的問題,而是三位一體問題以及耶穌的神性和人性的問題。而在東方抵觸最大的恰恰是基督教的一神觀念。Deus(神)的翻譯和詮釋,就傷透了16:17世紀耶穌會士的腦筋。本輯第15篇戚印平博士的論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在東方傳經釋義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