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宗教宗教理論與研究宗教學是什么

宗教學是什么

宗教學是什么

定 價:¥26.00

作 者: 張志剛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人文社會科學是什么》叢書
標 簽: 宗教學

ISBN: 9787301056646 出版時間: 2002-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1cm 頁數(shù): 30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上將收尾于宗教文化學有“雙重的綜合意味”。首先,這個晚近最受注目的研究方向,幾乎把宗教學的交叉性推向了極致,以致可看做所有理論分支的綜合或整合,或許就此意義而言,我們不應(yīng)把它跟其他分支相提并論。其次,由于前一重綜合性,宗教學所探討的重大問題也幾乎都在宗教文化學那里綜合或整合起來了。正因如此,這一章在上篇里花的筆墨最多?!皢栴}聚焦”則力求透析“少年思想氣象”的深厚度。為什么涉及只一個核心問題呢?或者說,回答“宗教是什么”需要這么長的篇幅嗎?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也就是宗教學的全部問題,準確些說,其他所有的問題無不跟它相關(guān),都是環(huán)繞著它一層層展開的,也都取決于怎么理解它、如何解答它。在此意義上,該問題又可稱為宗教學的“基本問題”或“元問題”。讀完上篇可印證以上說法。所以,這個稱為“核心”的問題不但是宗教學的而且是宗教思想史的全部內(nèi)容,也就是說,歷代宗教思想家,無論信仰什么或?qū)儆谀膫€學派,都試圖解答這個問題,以致一部宗教思想史就是不斷更新觀念、尋求答案的過程。因此,即使讀完下篇也不會找到“最后的答案”,如果能從方法論上得到些許啟發(fā),就足以令你我欣慰了。下篇的內(nèi)容分為這樣兩部分:一是,關(guān)于宗教本質(zhì)問題的四種主要觀點及其熱烈爭論,即理智論、情感論、意志論和終極論;二是,關(guān)于宗教對話問題的三種主要立場及其相互批評,即排他論、兼并論和多元論。這兩部分的關(guān)系在于,前者的研討著眼于人類精神活動的三個基本方面——智情意及其關(guān)系,后者則放眼于現(xiàn)代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宗教關(guān)系,針對各宗教相沖突的真理觀來盤根究底的——宗教到底是什么,各宗教的回答到底有什么根據(jù),是否應(yīng)就該問題進行對話;按筆者的看法,基于前者進而思考后者,我們便接觸到了晚近宗教研究的前沿課題。最后就本書的討論重點和評述原則做幾點說明:(a)如同在整體上不求面面俱到,我們在各部分的討論中也將相應(yīng)地突出重點——“思想上的里程碑”或“理論上的分水嶺”,譬如,描述理論分支時,注重的是奠基人或開拓者的思想;探討核心問題時,則注重不同觀念的倡導者或代言人的理論。(b)評述以上人物的思想或理論時,我們將把“述”和“評”相對嚴格地分開。首先,盡可能地“多讓他們的原著說話”,以求如實再現(xiàn)他們的原創(chuàng)性思路——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方法,嘗試解答等;其次,我們再來展開多視角的評論,像現(xiàn)存主要爭論,學術(shù)背景分析和方法論批評等,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來自其他學者的成果,在部分章節(jié)特別是上、下篇的收尾部分,筆者提出了一些建設(shè)性的批評意見,但不僅希望讀者把這些意見跟他人的成果分開,而且建議重“述”輕“評”,因為前者才是“原汁原味的思想理論”,這也是本書“多讓原著說話”的理由。(c)由于研究對象的錯綜復雜性,宗教學領(lǐng)域自然會存在不同的觀點、嚴重的分歧和激烈的爭論,這一點是讀者不難想象的。面對這種“自然現(xiàn)象或正常狀態(tài)”,我們應(yīng)奉行一條起碼的求知治學原則:首先力求客觀公正地了解那些主要的或有代表性的觀點,像它們各自的立場和根據(jù),它們之間的分歧或爭論,還有他人的批評或評價等,此后才有我們的思考、探索和創(chuàng)見可言。這也就是繆勒給我們的啟發(fā):只知其一,一無所知。

作者簡介

  張志剛,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宗教文化學導論》、《貓頭鷹與上帝的對話——基督教哲學問題舉要》、《走向神圣——現(xiàn)代宗教學的問題與方法》、《理性的彷徨——現(xiàn)代西方宗教哲學理性觀比較》等。

圖書目錄

    閱讀說明
   總序
   引論 只知其一,一無所知
   0.1倡導者如是說
   0.2百年歷程,少年氣象
   上篇:學術(shù)縱橫
   1.宗教人類學
   1.1弗雷澤
   1.1.1巨制美文《金枝》
   1.1.2剖析巫術(shù)原理
   1.1.3從巫術(shù)到宗教
   1.2馬林諾夫斯基
   1.2.1考察生命歷程
   1.2.2成年禮和喪禮
   1.2. 3原始宗教啟示
   2.宗教社會學
   2.1杜爾克姆
   2.1.1天壤:神圣與世俗
   2.1.2宗教:社會的神化
   2.1.3方法:社會本體論
   2.2韋伯
   2.2.1文化史的問題思路
   2.2.2資本主義精神根基
   2.2.3世俗化的宗教倫理
   3.宗教心理學
   3.1詹姆斯
   3.1.1考察“一手的宗教”
   3.1.2何謂“個人的宗教”
   3.1.3幾個方法論結(jié)論
   3.2弗洛伊德.
   3.2.1從“精神冰山”說起
   3.2.2“俄狄浦斯情結(jié)”
   3.3榮格
   3.3.1批判性的繼承者
   3.3.2人格與宗教心理
   4.宗教語言學
   4.1艾耶爾
   4.1.1挑戰(zhàn)當代信徒
   4.1.2清除宗教宣言
   4.2眾哲學家
   4.2.1威茲德姆:隱身的花匠
   4.2.2弗盧:兩個探險家
   4.2.3黑爾:牛津的瘋子
   4.2.4米切爾:記游擊隊員
   4.2.5??耍簝蓚€旅行者
   5.宗教文化學
   5.1道森
   5.1.1“宗教是歷史的鑰匙”
   5.1.2現(xiàn)代文化何以興起
   5.1.3為“黑暗時代”翻案
   5.2湯因比
   5.2.1“文明是歷史的單位”
   5.2.2文明社會泛宗教觀
   5.2.3文化心理與社會變遷
   5.3卡西爾
   5.3.1“人是符號的動物”
   5.3.2從神話和語言著筆
   5.3.3探求文化尋根意識
   5.4新學科大寫意
   5.4.1圈點與品味
   5.4.2方法論新立意
   5.4.3啟發(fā)性一二三
   下篇:問題聚焦
   6.宗教與理智
   6.1羅素
   6.1.1新舊兩種世界觀
   6.1.2清算基督教神學
   6.2斯溫伯恩
   6.2.1反省現(xiàn)代世界觀
   6.2.2新版設(shè)計論論證
   6.3理智論兩面觀
   6.3.1羅素功過三七開
   6.3.2傳統(tǒng)思路行得通?
   6.3.3“雙刃劍”是否慎用?
   7.宗教與情感
   7.1施萊爾馬赫
   7.1.1廢止流行觀念
   7.1.2絕對的依存感
   7.2奧托
   7.2.1為“無理性”開路
   7.2.2為“神圣者”正名
   7.3情感論得失談
   7.3.1把情感提上議程
   7.3.2邏輯上的質(zhì)疑
   7.3.3歷史性的評價
   8.宗教與意志
   8.1帕斯卡
   8.1.1無限與虛無
   8.1.2為信仰賭注
   8.2詹姆斯
   8.2.1論信仰選擇
   8.2.2論信仰意志
   8.2.3論實用主義
   8.3意志論眾口說
   8.3.1“功利者的宗教觀”
   8.3.2“隨意者的許可證”
   8.3.3“美國人的哲學家”
   9.宗教與終極
   9.1蒂利希
   9.1.1信仰到底是什么?
   9.1.2宗教到底在哪里?
   9.2斯馬特
   9.2.1扭轉(zhuǎn)“西方的眼光”
   9.2.2終極是“超焦點的”
   9.3建構(gòu)“最大的平臺”
   9.3.1從一神論到終極現(xiàn)
   9.3.2從終極觀到文化觀
   9.3.3終極意義上的平臺
   10.宗教與對話
   10.1背景、問題和嘗試
   10.1. 1背景:地球村的形成
   10.1.2難題:真理觀的沖突
   10.1.3嘗試:多元化的對話
   10.2排他論的正統(tǒng)性
   10.2.1根據(jù):經(jīng)典和教義
   10.2.2論證:以巴特為例
   10.2.3評論:素樸的傲慢
   10.3兼并論的對話觀
   10.3.1前提:“開放的天主教”
   10.3.2立論:“匿名的基督徒”
   10.3.3詰難:“匿名的×教徒”
   10.4多元論的對話觀
   10.4.1事實:宗教的多樣性
   10.4.2假設(shè):盲人摸象的寓意
   10.4.3求證:康德哲學的發(fā)揮
   10.4.4疑慮:一群盲人的對話?
   10.5路漫漫其修遠兮
   閱讀書目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