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

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

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

定 價:¥42.20

作 者: 馮契著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馮契文集v7
標 簽: 馮契 哲學

ISBN: 9787561716373 出版時間: 1997-03-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0cm 頁數(shù): 765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fā)展》的續(xù)篇,論述了中國近代哲學(1840-1949年)的發(fā)展歷程。這實際上是整個中國哲學史上繼先秦和秦漢至明清之際以后的第三個大圓圈。全書緒論外,分為四章。中國近代哲學革命在“古今中西”之爭的制約下,主要圍繞著歷史觀、認識論、邏輯和方法論問題以及人的自由和理想問題等四個方面展開,既受到西方近現(xiàn)代哲學的影響,又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理氣(道器)”之辯、“心物(知行)”之辯、“名實”之辯、“天人”之辯在近代的發(fā)展。西方哲學傳到中國來的眾多流派中,影響最大的是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前者的輸入標志著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開始,即形成了進化論階段;后者的被接受標志著中國近代哲學革命進入了唯物辯證法階段。除此之外,還有兩種在中國影響較大的西方哲學思潮:實證主義思潮和非理性主義思潮。宋明時期的“理氣(道器)”之辯,首先是關(guān)于天道觀的問題,其次是歷史觀的問題。這個論爭到近代,演變成首先是歷史觀的問題,然后才是天道觀或一般發(fā)展觀的問題。從龔自珍,魏源至鄭觀應(yīng)等,都沿用“道器”范疇來表達他們的變易史觀;由此發(fā)展到用進化論來解釋歷史的演變;再進一步發(fā)展到唯物史觀以及一般的辯證發(fā)展觀。中國近代哲學的認識論,仍以“心物(知行)”之辯為中心。魏源提出了有近代氣息的知行學說,章太炎和孫中山在這一爭論中對知行關(guān)系的論述都包含有辯證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歷史觀和認識論的論爭在“心物”之辯上逐漸結(jié)合起來,成了中國近代哲學發(fā)展的主線,最后由馬克思主義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作了總結(jié)?!懊麑崱敝q演變到近代主要是邏輯學和方法論上的討論;“天人”之辯在近代主要是討論人的自由和理想問題;這兩方面的論爭,中國近代哲學未能作出系統(tǒng)的總結(jié)。歷史留下了進一步發(fā)展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任務(wù)。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緒論
    第一節(jié)“古今中西”之爭與中國近代哲學革命
    一“古今中西”之爭制約著中國近代哲學的發(fā)展
    二、西方哲學和中國古代哲學對中國近代哲學的影響
    第二節(jié) 中國近代哲學的主要論爭
    一、從道器之辯演變到進化論和唯物史觀
    二、關(guān)于認識論上的“心物(知行)”之辯
    三、關(guān)于邏輯和方法論的問題
    四 關(guān)于人的自由和理想問題
   第一章 中國近代哲學的前驅(qū)
    第一節(jié) 龔自珍:“眾人之宰,自名曰我”
    ——近代人文主義的開端
    一、對“衰世”的揭露批判——近代“古今”之爭的開始
    二、“天地,眾人自造”——從哲學的高度推崇“自我”
    三、“自尊其心”與歷史變易觀
    四、要求個性解放的人生理想
    第二節(jié) 魏源:“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
    一、“師夷長技以制夷”——近代“中西”之爭的開始
    二、“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
    三、“我有乘于物”和“及之而后知”——在“心物(知行)”之辯上的近代命題
    第三節(jié) 洪秀全、洪仁玕:神學外衣下的革命世界觀
    第四節(jié)“中西”論爭中的“道器”、“本末”之辯
   第二章 哲學革命的進化論階段
    第一節(jié) 康有為的“三世”說
    —— 歷史進化論的提出
    一、為變法維新提供哲學根據(jù)
    二、破“天地”舊說
    三、歷史進化論和大同思想
    四、“以智為先”的先驗主義和對方法論近代化的初步探索
    第二節(jié) 譚嗣同:“沖決網(wǎng)羅”之仁學
    一、破“中外之見”與“沖決網(wǎng)羅”
    二、唯名論觀點和“以太說”
    三、進化論思想和唯意志論傾向
    第三節(jié) 嚴復的“天演之學”與經(jīng)驗論
    一、抓住西學命脈來比較中學和西學
    二、建立在近代科學基礎(chǔ)上的“天演哲學’
    三、經(jīng)驗論的認識論
    四、重視歸納法的邏輯思想
    五、關(guān)于人的自由和倫理學上的功利主義
    第四節(jié) 梁啟超論“我”之自由與“群”之進化
    一、“新思想界之陳涉”和康、梁關(guān)于“自由”的爭論
    二、認識論上的“除心奴”說
    三、以社會心理為實體的歷史進化論
    四、“新史學”研究方法
    五、“新民”說與“道德革命”口號
    第五節(jié) 章太炎:“競爭生智慧,革命開民智’
    ——社會實踐觀點的萌芽
    一、從民族主義立場對待“古今中西”之爭
    二、包含革命觀念的進化論
    三、強調(diào)革命行動的認識學說
    四、重視演繹法的邏輯思想
    五、突出意志作用的倫理思想
    第六節(jié) 王國維:哲學學說的“可愛”與“可信”
    一、“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
    二、實證論與形而上學的矛盾
    三、對傳統(tǒng)哲學范疇的分析批判和科學的治學方法
    四、美學上的境界說
    第七節(jié) 孫中山的進化理論與知行學說
    一、鮮明的革命民主主義立場
    二、進化論與“突駕”說
    三、“知難行易”學說
    四 大同思想與“替眾人服務(wù)”的人生觀
   第三章 新舊思潮之激戰(zhàn)和哲學革命開始進入唯物辯證法階段
    第一節(jié) 五四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的 自由爭鳴
    第二節(jié) 李大釗:由進化論到唯物史觀
    ——歷史辯證法由自發(fā)而自覺
    一、由革命民主主義到馬克思主義
    二、進代論與理性主義
    三、向唯物史觀的轉(zhuǎn)變
    四、社會主義與人道主義統(tǒng)一的新社會理想和革命人生觀
    五、在“問題與主義”的論戰(zhàn)中批評實用主義
    第三節(jié) 陳獨秀:由進化論到唯物史觀
    一、由革命民主主義到馬克思主義
    二、進化論與現(xiàn)實主義(經(jīng)驗主義)
    三、向唯物史觀的轉(zhuǎn)變
    第四節(jié) 胡適的實驗主義
    一、“評判的態(tài)度”
    二、實用主義的世界觀和真理論
    三、以“大膽的假設(shè),小心的求證”為核心的方法論
    第五節(jié) 梁漱溟的直覺主義
    一、“東方文化派”的代表
    二、唯意志論和直覺主義
    三、唯心主義的文化觀
    第六節(jié)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zhàn)
    一、玄學派的唯意志論
    二、“科學”派的實證論
    三、馬克思主義者對兩派的批評
    第七節(jié) 瞿秋白的歷史決定論
    一、“新時代的活潑稚兒”
    二、“社會的有定論”與“歷史工具”說
    三、對實用主義、經(jīng)驗主義的批判
    第八節(jié) 魯迅:戰(zhàn)斗的唯物主義在文化戰(zhàn)線的勝利
    一、反帝反封建的“精神界之戰(zhàn)士
    二、從“意力主義”到戰(zhàn)斗的唯物主義
    三、對“國民性”的分析以及對自由人格的描述
    四、現(xiàn)實主義的美學思想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與專業(yè)哲學家的貢獻
    第一節(jié) 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普及與應(yīng)用中走向中國化
    一、要求“建立普遍與特殊統(tǒng)一的理論’
    二、以唯物史觀認識中國國情
    三、對唯物辯證法的幾點發(fā)揮
    第二節(jié) 艾思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普及與應(yīng)用中走向中國化
    一、通俗化是“中國化現(xiàn)實化的初步’
    二、對當代哲學思潮的分析批判
    三、對唯物辯證法的幾點發(fā)揮
    第三節(jié)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
    一、在玄學立場上會通中西
    二、“萬法唯識”,“翕辟成變”
    三、“性修不二”
    第四節(jié) 朱光潛:美學上的表現(xiàn)說
    一、自由主義者的文化觀
    二、對審美經(jīng)驗的分析
    三、用表現(xiàn)說解釋藝術(shù)意境
    第五節(jié) 金岳霖:“以經(jīng)驗之所得還治經(jīng)驗”
    ——在實在論基礎(chǔ)上的感性與理性、事與理的統(tǒng)一
    一、對中西哲學的比較和會通
    二、“所與是客觀的呈現(xiàn)’
    三、概念對所與的雙重作用
    四、知識經(jīng)驗的必要條件:邏輯與歸納原則
    五、“居式由能,莫不為道”
    第六節(jié) 馮友蘭的“新理學”
    一、“繼往開來”,建立“新統(tǒng)”
    二、“最哲學的形上學’
    三、人生境界說
    第七節(jié)馬克思主義者對傳統(tǒng)思想的批判研究
    一、駁斥新專制主義的“道統(tǒng)”說
    二、對唯心主義學者的哲學史觀的批判
    三、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開拓性研究
    第八節(jié) 毛澤東: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對歷史觀與認識論中的“心物”之辯的總結(jié)
    一、對“古今中西”之爭的歷史總結(jié)
    二、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之基本觀點
    三、關(guān)于認識運動秩序的理論
    四、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的統(tǒng)一
    五、經(jīng)過人民民主專政到達大同之路
    六 革命的功利主義和群眾觀點
   小結(jié)
    一、從中西比較看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規(guī)律性
    二、哲學革命的最主要成果——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三、對方法論的探索
    四、對人的自由問題的探討
    五、缺點和重要理論思維教訓
    六、進一步發(fā)展哲學革命
   后記
   附錄 索引
    整理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