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的設計與造型頗具匠心。當時沒有任何現代建筑的工具設備,整個宮殿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勢壘砌,極盡因地制宜之能事。在總體結構上采用了幾何圖形,凸現建筑群體的巍峨形象。堅實巨大的花崗石筑成的墻體、燦爛輝煌的金頂加上造型各異的金幢、寶瓶等裝飾和墻面粉飾的紅、白、黃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突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藝術效果。它分部合筑、層層套接,自山頂到山下,起伏有致,一氣呵成。宮殿群體的正面給人以崇高靜穆的感受,而后面龍王潭建筑的構思又改變了主體建筑的沉重之感,加以流水潺緩、柳枝婆娑、花香馥郁、鳥鳴和諧,象征著佛國預示的極樂世界的圓滿。 布達拉宮這座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的宮堡,是藏族建筑藝術精華的薈萃。在其他方面其價值也是十分巨大的。17世紀以后,布達拉宮在弘揚和促進藏傳佛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從建筑整體布局上,布達拉宮也體現藏傳佛教基本教義的“三界”思想,設計上充分利用量度、比例和色彩、明暗等手段,巧妙地象征世俗的污濁和天國的極樂。紅宮、白宮和宮前雪老城由上而下三個層次的縱向排列,無疑是藏傳佛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思想的充分體現。宮內數量眾多的佛殿、經堂、靈塔、經典、造像、繪畫等,既是對佛教思想內容的保存,又是對佛教理論的解釋和弘揚,微光搖曳的酥油燈,縱深幽邃的回廊,昏黃的光影,使人處于一種神秘的宗教氛圍中,而高大精致的達賴喇嘛的靈塔和東西日光殿,仿佛又引人心住于靈空,梵我不二的境界?!稌r輪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公元11世紀從印度傳人西藏后,成為藏傳佛教發(fā)展的重要思想依據。布達拉宮內的“時輪壇城。殿,將《時輪經》的佛教核心思想化為實物立體造型。殿內有銅質鎏金時輪壇城一座,周圍有時輪神象和歷算家塑像100余尊。令人嘆為觀止。布達拉宮作為民族藝術的寶庫,藏有大量的藝術珍品。這是與300多年來,布達拉宮作為西藏政教合一的權力中心這一特定的地位所分不開的。宮內有大量的壁畫、唐卡、雕塑等。特別是壁畫,現存數以萬計,用筆工細,著色艷麗,形象生動,是藏族繪畫藝術的精華。唐卡有近萬幅之多,工藝復雜,畫技很高。大批的雕塑藝術珍品,光彩奪目,栩栩如生。布達拉宮金頂尖端裝置鐵叉,通過銅制排水管道接地,起到避雷作用,在古代建筑技術上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宮內保存數量眾多的工匠學、醫(yī)學、天文歷算學、造像學等典籍,提供了比較完整的藏族各傳統(tǒng)技藝的翔實資料。此外,宮內擁有各類名貴的金銀制品、竹雕、骨角、象牙制器及宗教上的法器,藏有大量的珍貴的經書,包括貝葉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經等。在各類文物中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是明代以來的各種封敕,包括清代和民國時期冊封達賴喇嘛的詔書封文、金冊金印等。這些文物充分說明了歷史上西藏地方與祖國中央政府的隸屬關系。布達拉宮,做為藏族文化的象征受世人矚目。它集中體現了藏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藏文史籍記載,公元17世紀修建布達拉宮時,動用了全藏最優(yōu)秀的建筑、冶煉、繪畫和雕塑等各類匠師就達1559名之多。當時清朝中央政府也派出大批漢族、蒙古族、滿族的能工巧匠參加??梢哉f,布達拉宮的建成,是以藏族為主,漢、蒙古、滿等各族人民同心協(xié)力建設的成果。它既是藏族人民的驕傲,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布達拉宮于公元1961年被中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和西藏自治區(qū)政府每年撥巨款進行保護維修。公元1989年中國政府又撥款5300余萬元人民幣對布達拉宮進行全面大規(guī)模的維修,歷時5年,維修面積達三萬多平方米,使布達拉宮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如今,布達拉宮以它雄偉的身姿、獨特的魅力,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和游客前來朝拜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