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人文底蘊如此豐厚,任一位土家學者要作全局介紹也會感到難于著筆。我們所知有限,并不比當年尋得桃源的漁翁深入多少,即使很著名的永順老司城、大庸玉皇洞石窟、鳳凰黃絲橋古城等,我們也還款曾親歷。所以只能暫付闕如。有的武陵一角,例如張家界,早已名滿天下,無須我們?yōu)橹\上添花,故爾寧可作從略。有的武陵邊緣,例如湘西一帶,早在沈從文先生筆下,被描寫得充滿詩情畫意,我們萬難爭馳;但如果請沈先生妍陵堂奧之區(qū),他也決不會使用同樣筆法。我們無非和當年漁翁一樣,情不自禁,樂于介紹,顧不得我們所知還處于“不足為外為道也”的水平。只有一點自信,比起當年漁翁,我們多了照像機。武陵的奇峰異洞、懸崖巨瀑,可與世界上任何風景區(qū)媲美。更值得稱道的是這里有著幾乎四季如春的氣候。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qū),夏季流行烤火,盡管目的是為去濕;1500米以上的高山臺地,夏季烤火就是為采暖所必須了。在這段北緯30°線上,往東的武漢,往西的重慶,都得“火爐”雅號,居然有這么一大片清涼世界就在跬步之間。僅就避暑的作用而言,我們稱武陵地區(qū)為“南中國的瑞士”決不為過。瑞士全境在北緯46°線以北,相當于中國的黑龍江省,氣候涼爽,毫不為奇。瑞士面積41293平方公里,不到武陵地區(qū)一半,以避暑旅游為支柱產業(yè),幾乎成了世界的首富。而武陵地區(qū)至今大部分尚未“脫貧”,簡直不可思議。我們仍然深信:如此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如此濃厚的人文底蘊,武陵土家的閉塞貧窮理當改觀。我們的愿望就是要努力使武陵土家為世所知。哪怕力不從心,也要向世人大聲張揚這個桃花源,慫恿眾多的“太守”和“劉子驥”來訪問這個桃花源,開發(fā)這個桃花源。作者簡介:張良皋湖北漢陽人,1923年5月生。1947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建筑系,工學士。曾在上海、武漢一些設計單位任建筑師,1975年退休。1982年應華中科技大學之聘為建筑系教授,現(xiàn)兼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曾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從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護與利用》、《中國干欄建筑綜合研究》。曾與李玉祥同志合作,出專著《老房子—土家吊腳樓》。曾主編《中國民族建筑—湖北卷》,參編《中國建筑藝術全集·23·宅第建筑·四·南方少數(shù)民族卷》。即將出版《匠學七說》。李玉祥1962年8月出生,江蘇南京市人。畢業(yè)于武漢大學新聞系。禮堂藝術碩士。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F(xiàn)供職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有《老房...[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