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年的經濟發(fā)展,我們發(fā)現,宏觀調控對于改革之初的中國政府而言基本上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因為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很難談得上有什么宏觀調控。那時候,政府是直接“參與”了國民經濟建設,而不是僅限于“干預”國民經濟。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政府逐漸由“一線”退居“二線”。但改革之初,在國有經濟仍處于絕對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政府作為國有企業(yè)的最終領導,仍免不了要“參與”到經濟建設中去。在這種情況下的宏觀調控,實際上主要體現為政府管好自己的行為,比如緊縮,政府一聲令下,國有企業(yè)就聽指揮(政府是企業(yè)的直接領導);要擴張差不多也是這樣。于是我們看到,在改革之初,直接調控手段的使用是很頻繁的,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隨著市場機制的初步形成,尤其是非國有經濟迅猛發(fā)展以后,直接調控或者政府還指望微觀主體像過去那樣聽“指揮”就行不通了。與此同時,整個經濟格局也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而發(fā)生變化。事異時移,經濟格局變了,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手段、作用機制、作用效果等都要發(fā)生變化。宏觀調控只有在正確把握經濟格局變動的前提下才能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這是從20年政策實踐中概括出來的最樸素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