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歐洲游對許多國人來說,已不再那樣遙不可及。
然而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歐游還僅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的經歷。這其中就包括了如康有為、梁啟超、朱自清、老舍、徐志摩、戴望舒等在內的民國文人。他們或因外交、或因留學、或因任教,踏足于異域陌生的土地。在開眼看世界的過程中,當然不乏對異國美景、風俗的趣味性體驗,同時,本土國力的衰微又讓他們在中西視域的比較之下,多了幾分別樣的感慨。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開始了“流離異域一十六年,三周大地,遍及四周,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路”的流亡生活,歸國后成《歐洲十一國游記》,名曰“十一國”,實則側重于意、法兩國。其考察著重于各國的政治風俗及歷史變遷得失,對文物古跡的欣賞倒在其次。
梁啟超1919年1月自倫敦開始,與丁文江、蔣百里、張君勱、楊鼎甫、劉崇杰、徐新六等一行七人進行了為期一年歐洲游歷,足跡遍及英、法、德等歐洲主要國家,對一戰(zhàn)后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做了深入細致的考察,并在巴黎和會上為爭取國家權益貢獻了一己力量。歸國后寫成《歐游心影錄》,在其時已產生很大影響。
徐志摩1920年追隨羅素到達英國,之后又由英國著名學者狄更生介紹,以特別生的身份入康橋大學(今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政治經濟學,并在西方教育文化的影響下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其歐洲游歷的散文集結為《巴黎的鱗爪》。
老舍1924年秋赴英國交流學習,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1929年夏經新加坡回國。在英期間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三部長篇小說,英國的教書生涯讓老舍逐漸歷練為一位成熟的作家。其關于英國的個人體驗散見于其散文作品中。
朱自清于1931年8月赴英留學,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一年后回國。期間漫游英、法、德、意、瑞士、荷蘭等國。其《倫敦雜記》和《歐游雜記》分別于1934年4月和9月由開明書店出版,后多次再版。
戴望舒1932年11月赴法,先后就讀于巴黎大學、中法大學,1935年春回國。期間游歷法國、西班牙等國。有隨筆《巴黎的書攤》《都德的一個故居》、“西班牙旅行記”系列等記錄行程。
雖然都以歐洲為目的地,但由于身份、背景及個人風格的差異,這些民國文人的游記又體現(xiàn)出異彩紛呈的面貌??怠⒘旱膶φ螁栴}的格外關注,對中西優(yōu)劣相較的理性思索;徐志摩浪漫的詩人情懷,不重寫實,而偏重性靈的陶冶;老舍一貫的平易與幽默詼諧;朱自清學者式的嚴謹精致;戴望舒徐緩從容的個人漫步……此外,還有鄒韜奮從曼妙的風光和迥異的人文中,以新聞記者的敏銳眼光得出的對中西文化的獨道體察;孫伏園在風景如畫的日內瓦湖畔對故國江南的遙想;王統(tǒng)照對荷蘭素樸質實而又溫暖的印象以及鄭振鐸在其歐游日記中的綿綿絮語……
二十世紀前半葉是一個風云激蕩的時代,同時也造就了許多難以復制的文學杰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通過此書,在文字中追尋這些先賢的歐游足跡,徜徉于舊日時光,重溫那個年代多姿多彩的文人情懷。
本書特在人名地名等當時的譯名后隨文注以今譯,以方便讀者閱讀。